蛔厥证是由于蛔虫窜入胆道、胆囊,致使气机不利,疏泄失常,脘腹剧痛的病症。临床常表现为剑突下或右上腹突发阵发性剧烈绞痛、恶心、呕吐、肢冷汗出、辗转不安,舌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并可伴有吐蛔、黄疸等症状。 治宜清上温下、安蛔定痛,可采用以下方法治疗: 中药内服 1.大黄粉一份混合和匀。每次剂量为年龄...
病证名,厥证之一。即蚘厥。临床以蛔虫病吐蛔、四肢逆冷作厥的主证。《医林绳墨·厥》:“有蛔厥者,胃中虚冷,蛔水能养,妄行于上,致令上吐,蛔虫多出[寻岐黄],心气虚惊,彷惶不宁,致使手足冰冷而作厥也,故曰蛔厥。治宜安蛔暖胃,如二陈汤加吴萸、干姜、白术、黄连、乌梅之类。”参见厥证、蚘厥条。
此种蛔厥属上热下寒证,故治宜苦酸辛寒热并用的乌梅丸。蛔虫得酸则静,故重用乌梅苦酒之酸;得苦则下,用黄连、黄芩苦寒清热除烦;得辛则伏,用细辛、附子、干姜、桂枝、蜀椒辛温散寒止痛;蛔虫窜绕,正气必虚,加人参、当归、蜜、米益气养血、养中安脏,诸药合用共奏辛温散寒,苦寒清热,杀虫安蛔之功。
蛔厥证由蛔虫扰动引起,治宜安蛔止痛。 A 肥儿丸:主治小儿疳积,健脾消积,非针对蛔厥。 B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方中乌梅、细辛、干姜等配伍,温脏安蛔,为蛔厥证主方。 C 健脾丸:健脾消食,与蛔厥无关。 D 布袋丸:用于小儿虫积体虚,侧重驱虫兼补虚,非专治蛔厥。 E 化虫丸:驱杀肠道寄生虫,但蛔厥需安蛔而非...
蛔厥证可采取药物治疗(乌梅丸)、针灸治疗(迎香穴、四白穴、鸠尾穴等)的方式进行治疗。 1.药物治疗:蛔厥证可由寒邪六经传变引起或外邪直中厥阴引起,临床上的症状多寒热错杂。可使用缓肝调中、清上温下的乌梅丸进行治疗,其可用于治疗头痛、腹痛、四肢寒冷、呕吐等蛔厥证的表现。孕妇禁止使用此药物。
因此我们诊断“蛔厥证”,最主要的是两个特点:一个是有吐蛔史,一个是时烦时止,得食而烦,须臾复止。在他烦的时候可能会有手足厥寒,凭这两点我们就可以诊断为“蛔厥”。 可是,现在在临床上,有些病人并不一定有“蛔厥”,可是在热病之后,他胃肠功能失调,他也有可能一见到饭就出现一阵一阵心烦的这种表现,那...
下列哪项不是蛔厥证的临床症状 A. 腹部突然绞痛,主要在胃脘及右胁下 B. 伴恶心呕吐,常吐出蛔虫 C. 肢冷汗出 D. 腹胀腹痛,腹部有包块,推之移动 E. 疼痛过后如常 答案: D 分析: 正确答案:D 解析:蛔厥证的临床症状为腹部突然绞痛,主要在胃脘及右胁下,伴恶心呕吐,常吐出蛔虫,肢冷汗出,疼痛过后如常。故...
百度试题 题目蛔厥证的治法是() A. 安蛔定痛 B. 驱蛔杀虫 C. 行气通腑 D. 健脾和胃 E. 散结杀虫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A.安蛔定痛 反馈 收藏
百度试题 题目蛔厥证的临床特点是( ) A. 手足厥冷 B. 时静时烦 C. 呕吐 D. 肤冷 E. 脉微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A,B,C,E 反馈 收藏
三、厥阴寒热错杂证: 寒热错杂包括寒热互结和上热下寒。 (一)、蛔厥证(乌梅丸证): 原文338、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