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
两句中的“自”字和“非” 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作者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 表现出作者以蝉自许,雍容不迫的风度和气韵。 实际上,咏蝉这首诗包含着诗人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 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 历代帝王为政得失,...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浙江余姚人。隋唐时文学家、书法家。 缕(ruí):本义为古时的帽带子,此指蝉的触须。 流响:像流水一样连绵不断的鸣响。疏桐:枝叶稀疏的梧桐。 古 诗 说 廉 虞世南与哥哥虞世基兄弟俩从小刻苦读书,好学不倦,文章写得很好。隋炀帝为晋王时,...
古人认为蝉生于夏而死于秋,期间一直居于树上,风餐露宿,每日以露水为食,于是便用其形象比喻不食人间烟火的高洁品质。许多文人雅士也经常借蝉的形象来比喻自己,说明自己是具有高洁品质的人。在《蝉》中,虞世南用象征着达官贵人的“垂緌”来代表蝉,用“清露”代表高洁的生活和志趣,并用一个“饮”字将两...
想象一下,一只蝉低垂着触须,在清晨的露水中轻轻摇曳,它的鸣叫声从高大的梧桐树间传来,清脆而悠远。这景象,正是虞世南笔下的《蝉》所描绘的。诗中,蝉以它独特的生存方式,象征着高洁与清远,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品行的赞美与追求。🌱【诗人背景】 虞世南,这位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以他的文采...
《蝉》唐• 虞世南/垂緌饮清露 00:0002:23打开APP 收听完整版 《蝉》唐• 虞(yú)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注释:垂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清露:纯净的露水。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它们是刺吸植物的...
[唐]虞世南 垂緌(ruí)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蝉》-朗读讲解音频:00:0004:20 这首诗的意思是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疏朗挺拔的梧桐树中间传出。蝉声远远传开,是因为蝉居住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本视频由识之文化提供,视频内容为:学生必背古诗 拼音版 虞世南《蝉》,有1006人点赞,173519次播放,319人对此视频发表评论。度小视是由百度团队打造的有趣有收获的专业小视频平台。
《蝉》是唐代虞世南的一首托物言志诗,全文如下: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首诗的用意很明显,是托物喻人。“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两句,描写蝉的形状与食性,蝉声之响亮动听,蝉身之高贵,是诗人对蝉的赞美和钦佩。“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两句,诗人用蝉喻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