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自性清净光明的状态。觉,说文,觉,悟也。虚灵明觉,用一句话解释,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道德经》帛书版:致虚,极也,在这种状态下,自然而然的,油然升起的正等知觉,即为虚灵明觉的本心,亦即王阳明所谓之良知。直觉是良知的体现之一,是一种潜意识,不经过逻辑思维而做出本能反应。人的直...
虚灵明觉的良知是心之本体,应感而动的意念则是其妙用。修心如镜,物来顺应,事过无痕,方能达到《中庸》"发而中节"的和合境界。这是最高明的养心法则。#王阳明心学##修心修行##觉醒##传统文化# L阳明悟行学宫的微博视频 小窗口 û收藏 转发 评论 ñ赞 评论 o p 同时转发到我...
鱼之微笑 关注 虚灵明觉这个词用的很精妙,是佛教的一个用语。它就像一个钟一样,敲钟,因为它中间是虚的,所以一敲钟,它就会有一种回响。 #笔记灵感 #当代读书人 #国学智慧 #王阳明心学 发布于7月22日 10:17 还没有人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王阳明认为,心之本体就是天理,就是良知。但是,另一方面他却提出了心体的“虚灵明觉”,也就是心体的虚无。他甚至自己公开承认过,他的哲学就是“无中生有”的哲学。这反映出王阳明的哲学思想( ) A. 刻意追求理想化的事物 B. 淡化了格物致知的概念 C. 具有相互矛盾的一面 D. 把心与天理合二为一 相关...
读原典丨王阳明则言译读094心意物事「天天打卡,家训文化」《王阳明则言译读》094心意物事 【原文】心者,身之主也,而心之虚灵明觉,即所谓本然之良知也。其虚灵明觉之良知,应感而动者,谓之意。有知而后有意,无知则无意矣。知非意之体乎?【直译】内心,是身躯的主宰,而内心的虚空灵敏,光明知觉,就是...
心者,身之主也;而心之虚灵明觉,即所谓本然之良知也 ——《王阳明全集·语录二·答顾东桥书》 今译:心,是身体的主人。人心中那种原始的、浑沌的、真切的直觉,就是所谓的本来就有的良知。 任何一个伟大的思想家,都有自己标志性的核心概念。 当然,这个核心概念也许并不是他自己原创的,但一定是经过了他的加工改造...
“虚灵”观念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启发,首先反映在诗人的心态上。清人赵翼在评价苏轼的诗时说:“坡诗实不以锻炼为工;其妙处在乎心地空明,自然流出,一似全不著力,而自然沁人心脾”。[2] “虚灵”观念启发诗人具有空明的心地,使他们认识到“心之灵虚明觉外,言心之主宰自己之自由意志”;“注重用心之虚灵明觉,以成...
而心之虚灵明觉,即所谓本然之良知也。其虚灵明觉之良知应感而动者,谓之意。有知而后有意,无知则无意矣。知非意之体乎?意之所用必有其物,物即事也。如意用于事亲,即事亲为一物;意用于治民,即治民为一物;意用于读书,即读书为一物;意用于听讼,即听讼为一物。凡意之所用,无有无物者。有是意即有是...
【题目】王阳明认为,心之本体就是天理,就是良知。但是,另一方面他却提出了心体的“虚灵明觉”,也就是心体的虚无。他甚至自己公开承认过,他的哲学就是“无中生有”的哲学。这反映出王阳明的哲学思想( ) A.刻意追求理想化的事物 B.淡化了格物致知的概念 C.具有相互矛盾的一面 D.把心与天理合二为一 ...
由此证成, 觉此 觉者即真 正 纯粹能觉”〔20〕也正因此,唐君毅才坚持认为, 必须经由长期、 艰苦的工夫修养而能才能显现此 心本体” 其三,虚灵明觉心”通于一切善,是 道德理性生活”的 形上根据。 人因不自觉 虚灵明觉心”作为存在根基,不免丧失心灵 清明, 陷溺、穷竭于物相、物欲之中。 〔21〕由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