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灵不昧”这句话出自朱熹《大学章句》,虚灵原指宇宙世界最初的一种朦胧,混沌与原始的状态。从人的角度来说,虚灵指人的返璞与归真,体现出一个人的真,善,美,它多以一种境界,风格而存在。在王阳明这里,虚灵大概与良知意思相通。02 //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当我们的内心被诸多杂念干扰时,我们很难去...
的解释——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意思是:所谓“明德”是人从自然中得来的,心态安详,对世上一切都清清楚楚,具备了自然中一切道理可以用来解决应付所有不同的事情。反馈 收藏
《大学章句》中的“虚灵不昧”揭示了“明德”的核心内涵。具体解释如下:“虚”:象征着无形无质,却又真实存在的精神力量。它代表了“明德”的本质是虚无而灵动的,蕴含着万物的道理。“灵”:强调“明德”中的灵性特质,即其神性。这种灵性使得“明德”能够应对世间万象,展现出其内在的智慧和力量。...
阳明心学 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解析:虚灵原指宇宙世界最初的一种朦胧,混沌与原始的状态。从人的角度来说,虚灵指人的返璞与归真,体现出一个人人的真,善,美,它多以一...
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虚灵不昧”,大约是指本心不受外物障蔽,保持原始的本然状态,心灵处于安宁、虚静和专一的情状。 在此状态下,才能静下来体察世间万事万物之“理”。 不昧的“心”如镜子一般映出“理”,所以说,“心即理也”,心与理为一体,而反对朱熹将心与理分成两部分。
人禀天地间的一点太和真气,赋诸人身为性,此性是太和中的一点虚灵不昧,虚白朗耀,至为纯净,无有任何杂质,故经中讲“天性”,这种性(虚灵不昧),常清常静,即经文中讲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
虚灵不昧出现在朱熹《大学集注》关于“明德”的解释:“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虚: 看不见摸不着但又真实存在灵: 神,即每个人得之于天...
“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初释:让心空灵而不糊涂,各种道理存于心中,万事万物就会呈现出来。人本心外没有什么天理,离开了人的本心,也就没有什么事物。 壶天山人诠释:虚灵不昧,其…
在朱熹的儒家经典《大学集注》中,“虚灵不昧”这一概念揭示了“明德”的核心内涵。"明德",如同每个人天赋的光明,其本质是虚无而灵动,蕴含着万物的道理,应对世间万象。然而,它并非始终清晰,常常被人的气质禀赋所限制,或被欲望所遮蔽,导致有时会陷入昏暗。然而,其内在的光明本性,却从未真正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