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快了难免自戕,节度使制度带来强大战斗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危机,它相对独立的体系就成了藩镇走向割据的原动力。在这个过程中,四大事件成为藩镇嬗变的重要节点。01.任用胡人 早先,节度使与朝廷的流动性很强,朝廷随时指派大臣就任节度使,节度使服务一段时间后就回到朝中任职。那时候,大臣们最高的理想就是到...
节度使们只能代表他本人,以及少数亲信家族的利益,不可能照顾到所有的庶族集团,这就是藩镇频繁爆发哗变的原因。最早割据的河朔藩镇表现得尤为明显,比如幽州节度使从李怀仙过渡到朱氏家族,最后又被刘氏夺取。魏博节度使从田氏变更到何氏,又被韩氏、罗氏取代。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庶族阶级缺乏压得住场子的江湖老大...
1、藩镇节度使制度,是李唐灭亡的基础 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节度使”的出现是在公元710年,薛讷被任命为为左武卫大将军兼幽州都督时,也标志着节度使之名的开始。起初,节度使仅仅是朝廷赐以旌节,然后才能够行使某种权力。从某个角度而言,他算是皇帝在藩镇的一个代言人。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藩镇的体制不...
藩镇也称为方镇,是唐朝的一种军制,其本意是为了抵御外族入侵,保卫边境和平。藩镇的长官名为节度使,节度使是在唐睿宗时期正式成为官职的。节度使初期只掌管当地的军事。而到了唐玄宗时期,节度使不仅管兵,还兼管土地、财政、民生等事物,集当地所有权力于一身。唐玄宗时期,共设立了九个节度使、一个经略使,因唐...
这也是中央对这些地区控制较强相一致的。河北藩镇是唐廷控制最弱的地区,节度使大部分时间不由中央任命,与之相适应,形成了世袭性的副大使储帅制。各镇节度使一般以其嫡长子为副大使。它形成于德宗时期,是河北藩镇与中央反复较量后,唐廷对河北藩镇的重大妥协,是唐王朝无力控制河北地区,不得不放弃对河北藩镇节度使...
1、藩镇之间的制衡开始失效 唐玄宗想要用这种藩镇之间相互制衡的手段来控制节度使们。但是很多事情并不像唐玄宗想象的那样,他所采用的制衡手段很快就失效了。首先,藩镇之间的情况十分复杂,想要完全平衡、制约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在没有战争的时候,两大藩镇一般是不怎么来往的,也不会产生任何关系...
藩镇是唐朝至关重要的军事要地,藩镇的统帅即为节度使,节度使不仅手握重兵,同时还兼管管理屯田的营田使及管理军需的支度使。天宝年间之后,又获得了对道采访使(监督州县)的掌管权
说起藩镇,就不得不提前期英明神武,后期昏庸暗弱的唐明皇李隆基,正是他在位时期,首创“节度使”实际官职,初设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即著名的“天宝十节度”,最后被安禄山以15万铁骑搅了个天翻地覆。安史之乱的最后一击是由一家死难46人的仆固怀恩完成的,但也是因为他,肇始藩镇之祸。唐代宗宝应元年(762...
3、藩镇节度使权力过大 汉朝诸侯国虽然是国中国,但实际权利却非常有限,他们既没有行政权,也没有征税权,也就是说当时朝廷对诸侯国的掌控是非常严厉的。但唐朝却不一样,唐朝藩镇节度使权力大的过分。 军队掌控权,行政权,征税铸币权都掌控在节度使手中。安史之乱后,其权利更胜一筹,辖区内官员任免权,募兵制的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