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中期|景泰款掐丝珐琅狮戏球纹藏草瓶 景泰款掐丝珐琅狮戏球纹藏草瓶,源自明中期匠人之手的艺术瑰宝,其高仅二十厘米,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韵味与精湛的工艺精髓。瓶身线条流畅,自盘口轻启,缓缓过渡至短颈,继而鼓腹饱满,圈足稳重,宛如一位端庄的仕女,亭亭玉立于时光的长河之中。肩部,一对铜鎏金錾花螭纹...
清中期·铜藏草瓶说明:藏草瓶亦称甘露瓶,是流行于西藏地区的瓶式之一,为藏传佛教陈设用法器,用于盛水插草供奉诸佛。清代康熙年已有瓷器藏草瓶烧造。此瓶以铜制成,口沿外撇,长颈竖直,瓶肩部一周饰以莲瓣纹。局部圆折,腹身向下内收,至底部开始外侈,下圈足。藏草瓶熟栗壳色皮,沉静古雅。置以香几,与炉、...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藏草瓶,作为元代艺术的瑰宝,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在历史的天空中熠熠生辉。瓶身高达23.5厘米,亭亭玉立,仿佛一位优雅的仕女;口径7.5厘米,恰如其分地展现了其婉约的气质;足径9厘米,稳重大气,彰显其不凡的底蕴。此瓶造型独特,瓶口似盘,曲线流畅;细颈如丝,宛若女子的纤腰;丰肩饱满,尽显...
藏草瓶——瓶的一种式样。小口,直颈,颈中间凸出,鼓腹,腹一侧有流,腹下承以喇叭形足,造型奇特。清代雍正景德镇窑创制,系宫廷用器,乾隆以后不见。
藏草瓶/Tibetan grass vase/ 条目作者李冰最后更新 2022-12-23 浏览18次中国传统陶瓷器器型。又称甘露瓶、宝瓶、奔(贲)巴。 英文名称 Tibetan grass vase 又称 甘露瓶、宝瓶、奔(贲)巴流行于西藏地区的瓶式之一,为藏传佛教陈设用法器,用于盛水或插草,故得名藏草瓶。明永乐(1403~1424)年间曾试烧制青花藏...
藏草瓶的来源 藏草瓶,又称“甘露瓶”,是流行于西藏地区的瓶式之一,为藏传佛教陈设用法器,用于盛水或插草,藏草瓶是极具藏族特色的器物。明朝永乐年间曾试烧制青花藏草瓶,清代仅雍正、乾隆官窑烧制过红彩和斗彩品种。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小小藏草瓶还是汉藏文化融合的历史见证者。
这件元代的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藏草瓶,高23.5厘米,口径7.5厘米,足径9厘米。瓶身盘口细颈,丰肩设计,铜鎏金錾花足,整体造型优雅。瓶身以浅蓝色珐琅为地,腹部装饰有掐丝填红、白、紫、黄色珐琅的缠枝莲花纹。花朵硕大,枝叶肥厚,伸展自如。珐琅质地细腻洁净,表面光亮,具有宝石般半透明的效果。此...
藏草瓶,又称甘露瓶,是藏传佛教中用于盛水或插草,作为礼佛陈设的特殊器物。大量的寺庙和频繁的法事活动,自然需要大量的法器和摆设配合,因此宫廷造办处制作了大量的瓷质及其他材质的藏域法器,同时供清帝赏赐西藏高僧之用。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藏草瓶既见证了乾隆帝对藏传佛教的虔诚,又反映了清代...
这件明代佛前铜贲巴壶,不仅尺寸适中,长13.3cm、宽9.1cm、高8.5cm,重量也仅为0.55kg,携带和使用都非常方便。它不仅是佛教用品,还常用于盛水或插草,作为礼佛的陈设,因此也被称为藏草瓶。这件铜贲巴壶的设计精巧,磨盘嘴细颈,弯曲的和流,球腹下承下喇叭形足,整体形制规整,质感厚重。其精湛的工艺和完美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