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明代中叶以来,穿越藏彝走廊的川藏道成为中央王朝经营西藏的主要通道后,藏彝走廊东西两侧的民族与文化交流得到显著提升,川藏道不仅成为进出西藏的官道,汉族移民也大量沿川藏道涌入,促进了清代民国时期汉藏民族在藏彝走廊区域的大规模交往交流交融,今天藏彝走廊许多地区的社会及文化面貌,很大程度是在明清以来汉藏民...
九龙位于横断山脉褶皱中藏彝走廊的核心部分、同时也是被称为茶马古道最险峻的地带,历史上藏、汉、彝三个民族在此地交汇共同生活,于是九龙地界就具有了文化多元、族群共融的特征。九龙全县约6.4万人,藏、汉、彝是主体民族占人口的99%以上,彝族人口最多,占了40%多,其次藏族,再次汉族,当地人将藏汉彝人口(...
藏彝走廊的概念是费孝通先生在上世纪70年代末提出的,经过后期学者的不断研究与完善,发展了“六江流域民族走廊”、“藏羌彝走廊”和“横断走廊”等概念,但是从地理学上讲均属于横断山区。迁徙的原因、时间与线路等无疑是“藏彝走廊”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迁徙线路一般认为包括南北向的山顶夷平面和山间河谷两个部分。
藏彝走廊,在行政上包括西藏的昌都地区,四川的阿坝、甘孜、凉山3 个民族自治州和攀技花市,以及云南滇西北的迪庆、怒江两自治州和丽江市。两侧地理环境的强烈反差,形成的两侧民族分布差异,也构成了一种民族分布的屏障。 下图为藏彝走廊示意图。 据此完成 23∼24 题。北方多民族区藏汉南方多民族区23.藏彝走廊所在...
摘要:文章认为明清时期藏彝走廊连接作用显著增强主要由4个因素造成:1.明朝中叶规定藏地僧俗朝贡必须经四川道往返;2.丽江木氏土司在明朝支持与鼓励下持续向北扩张;3.清朝“驱准保藏”行动使横穿藏彝走廊的川藏道开始成为清朝治藏的交通...
到这里,我们就可以对藏彝走廊的人口流动做一个总结,通过下图可以看出,氐羌人和蒙古族从北部南下横断山区,吐蕃则自西向东扩张,汉人从东部地区到达这里。 藏彝走廊并非单指藏族和彝族,而是指藏缅语中“藏语支”和“彝语支”的诸多民族。然而,用藏彝走廊概括这一区域,其实是不完全的,比如在这一区域中,还有一个重要...
《藏彝走廊:文化多样性、族际互动与发展(套装共2册)》的论文讨论了藏彝走廊中的民居、绘画、碉楼、造型艺术、乐舞等重要文化事象的区域特征和整体特征。松冈正子对藏彝走廊中祭山的系谱分析,全面勾勒出藏彝走廊中这种跨越民族和族群的文化现象,对于理解藏彝走廊的族际互动具有重要意义。
【答案】 【 1 】 C 【 2 】 D 【解析】 【 1 】 根据材料中自治州、市的分布位置,结合图示藏、汉分布位置,藏彝走廊呈南北走向,所在地形区大致是横断山区,C对。河西走廊走向是西北 - 东南, A 错。藏南谷地是东西走向, B 错。川江河谷是东北-西南走向,D错。 【 2 】 沿藏彝走廊,民族迁徙的方向是...
在前文中,我们从景观角度认识了横断山这一广袤的地区,在本章中,我们要说说横断山的民族文化——藏彝走廊。 什么是藏彝走廊? 横断山是我国民族种类繁多的地区。上世纪80年代,社会学家费孝通提出了“藏彝走廊”的概念,它的地理范围和横断山区大致重合,因此,现在也有人把它叫做“横断走廊”。 横断山范围 这里的山脉河...
万般美好糅杂其中九龙古为羌地是甘孜州最独特的藏彝走廊它位于中国西南大香格里拉腹地掩藏在横断山脉深邃的折皱之中遗世独立,少有人知九龙伍须海伍须海风景区位于九龙县北部距离县城25公里年平均气温4.9℃景区平均海拔3500m平均最低海拔1440m最高海拔6010m景区内山峦重叠、沟壑纵横西南白雪皑皑的大雪山南北走向地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