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鹤卿: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近代杰出教育家。清代光绪年间(1875—1908)进士,翰林院编修。旧称翰林为太史,蔡鹤卿(蔡元培)在清代末年曾任翰林院编修,作者按旧习惯称他为“太史”,也表示自己是遗民,不忘前清制度。
蔡鹤卿,即蔡元培,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近代杰出教育家。于清代光绪年间(1875—1908)为进士,翰林院编修。辛亥革命前,投身教育,宣扬民主革命思想。1904年组织光复会,翌年加入同盟会,参与革命。辛亥革命后,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主张废除封建教育,实施进步的资产阶级教育。1917年任北京大学...
答大学堂校长蔡鹤卿太史书 林纾 鹤卿先生太史足下: 与公别十余年,壬子始一把晤。匆匆八年,未通音问,至以为歉。属辱赐书,以遗民刘应秋先生遗著,嘱为题词,书未梓行,无从拜读,能否乞赵君作一短简事略见示?当谨撰跋尾归之。 呜呼!明室敦气节,故亡国时殉烈者众,而夏峰、梨洲、亭林、杨园、二曲诸老,均脱身...
百度贴吧 聊兴趣,上贴吧 立即打开 百度贴吧内打开 继续访问 百度贴吧 聊兴趣 上贴吧 打开 chrome浏览器 继续 综合 贴 吧 人 直播 正在加载...
清末民初的文人往来书信,往往承载着超越私人情谊的历史重量。林纾致蔡鹤卿的这封书信,以蝇头小楷写就的四百余字中,既可见旧式文人的持守风骨,又暗涌着新旧思潮碰撞的波澜。信笺展开时,仿佛能触碰到宣纸上残留的松烟墨香,听见书斋窗棂外渐起的时代惊雷。林纾在信中谈及「西学虽盛,然吾道不可废」时,笔锋顿挫...
致蔡鹤卿太史书-林纾 1919年1月18日北京《公言报》,蔡同日辩驳
桐城派作为古文的重要流派,其在“五四”时期面临的困境,揭示了传统文化在时代变革中的局限性。其试图维护传统文化的意图,最终却走向与时代潮流相对立的方向。这一现象背后,是对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的深刻反思。在五四运动的背景下,林纾、蔡元培、鲁迅等人的言论与行动,共同构成了对传统文化与现代...
发表公布信《致蔡鹤卿书》的作者是A. 章士钊B. 林纾C. 梅光迪D. 陈独秀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B. 林纾 《致蔡鹤卿书》是林纾于1919年发表的一封公开信,针对当时的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字鹤卿)提倡的新文化运动。《致蔡鹤卿书》抨击新文化运动否定传统文化、推广白话文等主张,体现了林纾作为旧文化捍卫者的...
内容提示: 致蔡鹤卿太史书 林纾 致蔡鹤卿太史书 林纾 鹤卿先生太史足下. 与公别十余年. 壬子始一把晤. 匆匆八年. 未通音问. 至以为歉. 属辱赐书. 以遗民刘应秋先生遗著嘱为题辞. 书未梓行. 无从拜读. 能否乞赵君作一短简事略见示.当谨撰跋尾归之. 呜呼!明室敦气节. 故亡国时殉烈者众. 而夏峰....
致蔡鹤卿太史书——林纾 鹤卿先生太史足下.与公别十余年.壬子始一把晤.匆匆八年.未通音问.至以为歉.属辱赐书.以遗民刘应秋先生遗著嘱为题辞.书未梓行.无从拜读.能否乞赵君作一短简事略见示.当谨撰跋尾归之.呜呼!明室敦气节.故亡国时殉烈者众.而夏峰.梨洲.亭林.杨园.二曲诸老.均脱身斧钺.其不死.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