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测海写作《地方》,未必是自觉受到这种思潮的影响,但他在叙事中展现了偏远地方的农人对物的态度,与物相处的常识,日常待物的智慧,这无疑是当代文学乡土叙事的一个有意义的突破,也是从乡土的路径对现代作家识物传统一次有相当思想高度的致敬,对当代文学主题重人性刻画轻物性书写、重人与社会的关系轻人与自然关...
所以,入乡可以随俗,也可以不随俗,但落地生根,只要在一个地方长期地居住,就不可能摆脱这个地方的物的化育。正是对地方物性的强调,作者在《地方》中把人与地方的关系形容为“种植”。“人种植在这个地方,一代两代几代,不走了,就成本地人。”而地方的物的特性愈是充分,愈是强烈,“本地人”所受到的特定之物的...
所以,入乡可以随俗,也可以不随俗,但落地生根,只要在一个地方长期地居住,就不可能摆脱这个地方的物的化育。正是对地方物性的强调,作者在《地方》中把人与地方的关系形容为“种植”。“人种植在这个地方,一代两代几代,不走了,就成本地人。”而地方的物的特性愈是充分,愈是强烈,“本地人”所受到的特定之物的...
“有个地方叫三川半。三川半就是这个地方。”20多年前,蔡测海在三部曲的第一部《非常良民陈次包》中就介绍了三川半。 蔡测海介绍,三川半没有河流,只一条小溪,小溪是称不上川的,那川,多指别的事物——“人为一川,泥土为一川,牲畜为一川”,剩下的那半是什么,蔡测海说“不好说”。 在这个被蔡测海叫作三川半...
作为当代文坛具备文学地理空间意识的作家之一,蔡测海习惯从文学地理学的视角来寻求社会历史的再现与解码的可能。他在《地方》中柔性地展现了对于传统文化的独到认知,努力通过三川半这块风水宝地让无声的文字构筑为一种有声的情境,这体现了蔡测海对于文学实验的一种自觉。
在这样的文学现场中,蔡测海新近出版的长篇小说《地方》,不惟令人眼前一亮,而且促人遐思联翩。这部小说依然蓬勃着“楚人热情”,小说描写的那个名叫三川半的地方,也还是《母船》、《家园万岁》中的那个湘西边地,小说呈现出浓郁的写意风格,人性的幽默冷中有热,世情的讽刺温婉而智慧,这些都是作者一以贯之的创作特色,...
《地方》是蔡测海先生长篇小说“‘三川半’三部曲”的第三种态度。 满天繁星,无比荣耀。 在所有关于“仪式”的论述中,我比较在乎“象征符号”的说法,盖因仪式的本质就是一种象征符号,且是通过这种象征符号来传递、分享意义和情感能量,更与社会形态与交流勾连在一起。而在小说所建构的时空场域中,仪式就是将人物、...
四年前,蔡测海完成了他最近的一个大的建构,长篇小说《地方》。他没有歇气,雕梁画栋地写起了短篇小说。没有提纲,不打腹稿,在脑袋里是念头,落下来是字。一天也不多写,几百字收工,几十字也收工。信马由缰。 他毫不遮掩地讲,写书是件快乐的事情。他也毫不遮掩地讲,出书是件害人的事情。他的意思是,书出来...
蔡测海让三川半的所有美好和伤痛,在《地方》里全生长了一遍。 如果写作没有意义,不如去栽几棵树 十二岁或者十三岁,少年蔡测海第一次走出大山,出武陵山腹地,再翻越雪峰山,过湘中盆地,到长沙,到长江中下游平原,见识大都市的万家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