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译:太阳病不解,邪热内传,结聚于膀胱所在的下焦,出现较严重的心神不宁,是为太阳蓄血证。证属初起,若能自行下血,祛除瘀血,使热邪无所依附,则病可愈。若不能自行下血,则须治疗。因其为蓄血初起,若有表证当先解表;表证已解,只有以少腹急结为典型表现的蓄血证者,可用桃核承气汤治疗。 提要:论述蓄血轻证...
蓄血证是中医因瘀血内停导致的一类病证,治疗以活血化瘀为主,常用方剂包括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抵当丸等,需根据蓄血部位(太阳蓄血或阳明蓄血)及病情轻重辨证选方。 一、蓄血证分型与用药 太阳蓄血证1. 分辨要点:下腹部硬满疼痛、小便自利、神志如狂或发狂。 推荐方剂: 桃核承气汤(桃仁、大黄、桂枝、芒硝、...
蓄血证是中医的一个病证概念,主要指的是血液在体内停滞不流的病理状态。这种病理状态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气滞、血瘀、寒凝、热毒等。在西医中,蓄血证可能对应多种疾病,具体取决于其病因和病理机制。 如果蓄血证是由血栓形成引起的,那么可能对应于西医的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疾病。如果是由血液黏稠度增加引起的,...
蓄血,属表里;仲景所论蓄血证,有太阳蓄血证和阳明蓄血证之分。 若太阳表邪未解,邪热内入与瘀血结于少腹,见少腹急结者为太阳蓄血证,此证以如狂、发狂、小便自利为特征。 而阳明邪热与宿有蓄血相结则为阳明蓄血证,此证以喜忘、下血、便黑易行为主症...
下焦蓄血证是中医病证名,是指瘀血蓄积于下焦所表现出的一系列证候。 下焦蓄血证多因外感热病,邪热深入下焦,与血搏结所致。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少腹硬满,小便自利,大便色黑易解,或神志如狂,或发热,口干而漱水不欲咽,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沉涩或沉实。
【刘渡舟】蓄血证 接上期:消渴刘某,男,83岁。1993年11月1日初诊。有冠心病及心房纤颤病史。两月前不慎跌倒,CT检查诊断为脑梗死,伴脑积水,脑萎缩。刻下行路蹒跚,步履维艰,跌仆频频。患者性情急躁,夜寐不安,少腹胀满,小便频数量少,大便干燥,数日一行。舌质紫暗,边有瘀斑,脉大而结...
蓄血证相当于西医什么病 蓄血病相当于西医的多种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血液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及其他疾病等,其症状与血瘀有关,治疗时中医和西医的方法可结合,具体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情况调整。 1.心血管疾病 如冠心病、心肌梗死等,这些疾病可能导致心血瘀阻,出现类似蓄血病的症状。
太阳蓄血证是中医六经辨证中的一种证型,是指外感病邪在太阳经不解,邪气随经入里,与血相结于下焦所形成的证候。 太阳蓄血证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少腹急结或硬满,小便自利,如狂或发狂,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沉涩或沉结。其病因病机为太阳病表邪未解,邪热随经入里,与血相结于下焦。血蓄于下,故见少腹急结或硬满...
蓄血、瘀血的存在,其标志性症状就是血不下。这在女性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如出现月经异常、月经不下等症状。这正是因为女性特有的生理构造,使得她们更容易出现瘀血证。少腹部位的鞕满,也是瘀血的一个重要表现。这里所说的少腹,正是膀胱所在之处,因此在诊断时需要排除水饮的可能性。如果小便不利,首先要考虑的...
蓄血证 病证名。一作蓄血。出《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①指外感热病,邪热入里,与血相搏,而致瘀热蓄结于内的证候,即伤寒蓄血证,太阳腑证之一《重订伤寒补天石·续集》卷下:“蓄血者,瘀血蓄结于内也。或当汗不汗,或不当汗而汗,皆能致此也。大要热能燥血,故血不流行,而蓄结于内耳。凡伤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