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安臣使团:1868―1870年,清政府正式派遣的第一个出使欧美的使团。由原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率领,先后访问美、英、法等国,蒲安臣越权与美国签订中美《续增条约》(又称《蒲安臣条约》)。 [解析] 本题属于“中国近现代史”的内容。 蒲安臣使团,清末派遣外国的使团。1867年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卸职,由清政府聘为“...
想到这一层,于是奕䜣马上找到了蒲安臣,询问他是否愿意。当时各个国家正好推出和平的政策,于是蒲安臣代表清朝向其他国家访问,外国使团共有三十多人,其中还有中国人。因为清朝担心蒲安臣从中作梗,于是找人跟着监督,只是说是学习。蒲安臣第一站就是美国,蒲安臣在美国的名声也很大,他曾经支持过林肯解放黑人奴隶,...
【题目】蒲安臣使团出使互派驻外使节制度是近代国际关系形成的重要标志。《天津条约》签订后,各国公使进驻北京,但当各国要求清朝也派出驻外使节时,清政府以“无须遣使”来加以驳斥
蒲安臣使团(1868-1872)是清政府首次向欧美派出的正式外交使团,由前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领导。尽管使团的实际外交成果有限,但其对清朝的现代化进程和国际关系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打破传统外交壁垒,推动国际交往首次主动外交尝试:使团标志着清政府从被动应对“夷务”转向主动参...
蒲安臣经过深思熟虑,终于答应了恭亲王。当时执政的两宫皇太后于是郑重任命蒲安臣为钦差大臣,负责出使欧美。 按照国际惯例,使团里还要有两个副团长,当时的名称叫做“协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大清国依然缺乏这方面的人才,怎么办?于是又聘请了两个外国人,一个是英国人柏卓安,一个是法国人赫德。正副团长有了,又派了...
蒲安臣使团名词解释 蒲安臣使团名词解释为:十九世纪末由美国人蒲安臣率领的清政府外交代表团。遣使出洋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各国向清政府提出的要求之一。总理衙门鉴于1868年(同治七年)将与各国进行修约交涉,特于1867年(同治六年)奏准遣使出洋,了解“外国之情伪”。但苦无出使人员。即将卸任回国的美国驻华公使...
清政府1868年向海外派遣了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外交使团,从上海出发,先历时两年八个月,先后访问了欧美11个国家由前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率领的,故称作蒲安臣使团。出使美国期间,蒲安臣擅自代表清政府,与美国政府商订有利于美国输入华工及在华贸易、传教的《中美续增条约》(俗称《蒲安臣条约》)。承认美国享有掠夺华工以...
两国虽然交换了照会,但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蒲安臣使团在英国并没有达成所负的外交任务。 三、法国 1869年1月2日,蒲安臣使团到达巴黎。法国一向反对美国的“不割让主义”,宣布与英国保持一致。 拿破仑三世 使团在法国,受到了良好的接待。1月21日,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亲自接见蒲安臣。但是,使团没有达成任何外...
蒲安臣使团合影 1868年,大清向西方派出了第一个外交使团——蒲安臣使团,3年后,日本也向西方派出了第一个外交使团——岩仓使团。对大清而言,蒲安臣使团只是两个大清官员的奇幻穿越之旅,不曾荡起涟漪,对日本而言,岩仓使团是刷新日本人三观的朝圣之旅,取经归回后,这批朝圣者缔造了一个新的日本。二者的差别...
10. 蒲安臣使团是自19世纪中叶后,以中国为中心的华夷体系逐渐被以西方为中心的条约体系所取 代的历史语境下所形成,它既反映了中国的外交被迫开始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更折射了近代 中国社会转型的步履蹒跚。 由“洋人”代表中国出访外国,这本身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动摇了中华外交仪制,是华夷体系走向崩 溃,逐步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