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不知,由于百余年来我国本土社会历史和学术文化发展的特殊性,我们对19世纪西方文学的研究显然失之粗疏;并且迄今开垦这块文学土壤者还为数甚寡,而追捧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者则为数甚众(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依然如此),因此可以说,西方文学的...
在此意义上,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写实”精神和“真实性”品格与马克思恩格斯的现实关怀深度契合,也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关联紧密,这不仅是马克思恩格斯高度关注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原因,也是写实传统和真实性审美品格成为他们文艺思想之核心要义的重要缘...
蒋承勇教授引用科学史家丹皮尔(W. C. Dampier)之论:“如果我们有正当理由把十九世纪看成是科学时代的开始的话,那么,原因并不仅仅在于、甚至主要不在于我们对自然的认识在十九世纪中有了迅速发展……在最近一百年或一百五十年里,人们对自然、对宇宙的整个观念改变了。因为我们认识到,人类与其周围的世界一样,服从相同...
“科学的世纪”与“小说的世纪” ——自然科学与现实主义小说之关系考论 撰文|蒋承勇蒋承勇,浙江工商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从科学发展史角度看,自然科学在19世纪展示出了空前辉煌的成就,“十九世纪可以恰当地称为科学的世纪”。随着科学技术影响的日益扩大和深入,崇尚科学和理性也成了19世纪的时代风尚,一种“写实”倾向...
事实上,已处在现代文学区段上的西方19世纪现实主义,明显不同于此前“摹仿说”的写实传统。作为现实主义代表人物的司汤达与巴尔扎克等,不管是从文学观念还是从创作风格上来说,根本无法完全用“摹仿说”的尺子来度量:他们身上既有浪漫主义的痕迹——因此勃兰兑斯在《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中才将他们视为浪漫主义者;又有...
蒋承勇在《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现代阐释》中说:“许多现实主义大师洞察了金钱对人的主宰作用,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被物化的历史悲剧,表现了人的异化。”在此论者强调,当
著有《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现代阐释》《西方文学“人”的母题研究》《人性探微——蒋承勇教授讲西方文学与人文传统》等10余种。在《中国社会科学》《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外国文学评论》《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文艺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文艺理论研究》《社会科学战线》等发表论文200余篇,...
本书是关于现实主义问题研究的新成果。作者吸取现代美学、现代心理学、文化人类学和系统科学等新观念、新方法,重新阐释欧洲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内涵、特征和现代意义,指出了它与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之间的内在联系。本书以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作品为研究对象,又从文艺美学、文化哲学的高度对其作思辨性分析,具有较高的理论...
《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现代阐释(修订本)》是关于现实主义问题研究的新成果。作者吸取现代美学、现代心理学、文化人类学和系统科学等新观念、新方法,重新阐释欧洲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内涵、特征和现代意义,指出了它与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现代阐释(修订本)》以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