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邦达(1696-1769),清代著名的官员、书画家,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当时的艺术界和政界都享有极高的声誉。他字孚存、争存,号东山、非闻,出生于浙江富阳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幼聪颖好学,书法、绘画天赋异禀。雍正十一年,董邦达考中进士,成为翰林院的一员。乾隆二年,他被任命为编修,从此...
董邦达(1699—1769),字孚存,号东山,浙江富阳人。这位活跃于清代乾隆朝的官员兼书画家,以其双重身份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独特印记。他历经雍正、乾隆两朝,从七品小京官累迁至礼部尚书,谥文恪;同时以山水画名动朝野,与董源、董其昌并称 “三董”,被誉为 “文人画正轨” 的代表人物。一、仕宦生涯:从寒门...
董邦达自幼勤习苦练,毫素生辉,其绘画用笔深得古人之法,山水上窥董源、巨然及黄公望,近学明人董其昌,故画论者有评说:“古今三董(即董源、董其昌、董邦达)相承”,可谓一语中的。另据《国朝画征续录》记载,董氏创作“取法元人,善用枯笔勾勒,皴擦多逸致,近又参之董、巨,天资既高,而好古复笃,自然...
董邦达是清代的一位官员和书画家,字孚存、争存,号东山、非闻,浙江富阳人。他于雍正十一年中进士,乾隆二年任编修,官至礼部尚书,谥号文恪。董邦达不仅在官场上有所成就,他在书画方面也颇有名气,尤其以山水画闻名。他的山水画取法元人,善用枯笔,风格介于娄东、虞山派之间,与董源、董其昌并称为“三董”。📜 双...
秋树云帆轴 清代 董邦达 图中画面左实右虚,远处的一抹山色迤逦向天边,山前碧波万顷,小舟轻扬;中景为一座巍峨的山峦,山上草木稀疏,山腰上有几座小屋,屋前旗杆上的旗子正迎风飘荡,湖水从山峦中冲出一道峡谷,流到画面的下方;近景的小桥上,一主一仆正在欣赏着这湖光山色,桥下流水淙淙。秋山萧寺轴 清代 ...
董邦达是清朝画家,也是乾隆皇帝的大臣。有人把他和五代董源、明末董其昌并称为“三董”。从这个称号就能看出来,哪怕有溢美之嫌,也足以说明他的艺术成就不可小觑。董邦达擅画山水,一眼就能看出来,他学过清初王翚。重视画面的完整度,注重笔墨构图的美感,喜欢呈现出庄重典雅的韵味。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对董邦达...
北京银座十周年:董邦达 《溪山春潮》富春江万古青山,阡表常留,慈训能成贤宰相;听雨堂九载绛帐,食单亲检,旧恩最感老门生。董邦达虽布衣出生,但好古力学,诗文书画皆精。《桐荫论画》称其“好古,力学篆隶,亦深得古法”。行书习“二王”,楷书习魏晋至唐楷,法度严谨,深得大家之遗韵。较之书法,董邦达...
董邦达,1699至1769年或1774年,字孚存,一字非闻,号东山,浙江富阳人。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进士。
董邦达(1696-1769),清代官员、书画家。字孚存、争存,号东山、非闻,浙江富阳人。雍正十一年进士,乾隆二年授编修,官终礼部尚书,谥文恪。好书、画,篆、隶得古法,山水取法元人,善用枯笔。其风格在娄东、虞山派之间。与董源、董其昌并称“三董”。 董邦达三希堂记意图 ...
董邦达、董诰父子,是富阳历史名人。董邦达累官礼部尚书,董诰累官文华殿大学士、军机大臣,父子二人位列清雍正、乾隆、嘉庆三朝,为官清正,彪炳史册,也是乾、嘉朝词臣画家之翘楚,清代中期颇有影响的文人画大家。“二董”研究会成立于2017年10月29日,致力于挖掘研究董邦达董诰文化,树立富阳人文典范,打造富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