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监们和士大夫阶层河蚌相争,最终董卓得利,摘得了最后的胜利果实。控制了最高权力中枢以后的董卓究竟都干了些什么,为什么董卓之乱会成为压垮东汉的最后一棵稻草?今天我们就解开这个谜团。董卓其人 董卓祖籍陇西郡临洮县(今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这里是少数民族羌族聚居区。董卓自小狂放不羁,经常在羌族人的地盘游...
何进原本已成功,但之后胜利的果实又被袁绍窃取,而袁绍看似也成功了,不料又被董卓篡取。当权力真空出现的时候,历史只会选择当下的最强者,不论这个人是好是坏,它只管选择,不管后果如何,而不幸的是,董卓碰巧就是当时的那个最强者。
董卓之乱原文及翻译 原文:董卓之入洛阳,(贾)诩以太尉掾为平津都尉,迁讨虏校尉。卓崤中郎将牛辅屯陕,诩在辅军。卓败,辅又死,众恐惧,校尉李催、郭汜、张济等欲解散,间行归乡里。诩曰:“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
董卓之乱是指东汉末年,董卓率军进入洛阳,废汉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帝,自为相国独揽朝政,引发关东诸侯联军讨伐董卓,造成东汉政权更加混乱的事件。中平六年,董卓奉诏率兵进入洛阳,废汉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帝,自为相国,独揽朝政。次年关东诸侯推袁绍为盟主,讨伐董卓,董卓败,挟持汉献帝刘协西走...
董卓之乱不仅是东汉末年的一场权力斗争,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直接导致了三国时期的到来,也为后来的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础。三国鼎立的开端:董卓之乱后,东汉王朝的权威彻底崩溃,各地诸侯纷纷割席断交,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历史教训:董卓之乱揭示了权力集中与暴政的危害,成为后世统治者的重要警示。
董卓听说这个情况,立即派李催、郭范东击朱儒,于东汉初平3年(公元192年)正月将其击破。至此,群雄讨董卓之战终于结束。《中国全史速读》一书指出, 董卓的专权引发了各地军事实力派的联合反抗,他们组成了以袁绍为盟主的关东军。然而,这场以讨董为名的战争实际上演变成了军阀之间的割据与混战。董卓的残暴统治在其...
”这是蔡文姬《悲愤诗》对于董卓之乱的描述,说的就是西凉兵把社祭(古代聚会)中所有男人杀掉,头挂在抢来的车子上,女人则用车拉着回军营的场景。这只是董卓之乱其中一个很小的场景,董卓之乱的残暴程度超乎我们的想象,受残害的百姓不计其数,洛阳、长安两大古都变得残破不堪,洛阳两百里之内不见炊烟,长安两年内...
董卓入京,犹如一头凶猛的野兽闯入了羊圈,彻底打破了东汉朝廷原有的政治格局,开启了他祸乱天下的篇章,也将整个东汉王朝拖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一场更大的灾难即将降临在这片土地上。乱政伊始:废立皇帝与恐怖统治 董卓进入洛阳后,迅速掌控了局势,他深知自己作为外来军阀,在朝廷中根基不稳,为了树立绝对权威,...
\t基于这一点,袁绍才会权衡利弊,让董卓等凉州武人入京。然而机关算尽的袁绍却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凉州人不仅憎恨宦官,同时对朝廷也没有什么认同感,与关东豪族更没有共同语言。而这样的“千虑一失”,最终造成了董卓之乱的发生。\t \t董卓与关东豪族的血斗 \t \t原本,袁绍想利用董卓铲除宦官。但在董卓进军...
董卓之乱,是东汉末年一场重大的政治动乱,时间跨度为公元189年至192年。以下是对董卓之乱的详细解析: 一、背景 东汉末年,外戚与宦官之间的权力斗争日益激烈,朝政腐败,民不聊生。汉灵帝在位期间,宦官势力逐渐坐大,掌握了朝廷大权。汉灵帝去世后,年仅十四岁的少帝刘辩继位,何太后临朝听政,大将军何进掌握实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