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唐·郑谷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①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②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③高。【注释】①九日:重阳节,有在鬓发插菊花的习俗。②秋香:菊花。③瓦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题。 菊[唐]郑谷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①高。野人饷菊有感[明]张煌言②战罢秋风笑物华,野人偏自献黄花。已
菊 郑谷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1)这首诗用“露湿秋香满池岸”描写菊花在秋天早晨开放的景象,写出了菊花哪些特点?(2)“由来不羡瓦松高”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扫码下载作业帮搜索答疑一搜即得 答案解析 查看更多优质解析 解答一 举报 (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
菊 郑谷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注:瓦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能开花吐叶,其形似菊,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1)这首诗用“露湿秋香满池岸”来描写菊花在秋天早晨开放的景象,它写出了菊花的哪些特点?___(2)“由来不羡瓦松高”...
阅读郑谷的《菊》一诗,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 菊 (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 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 由来不羡瓦松高。 小题1:诗中的菊花是怎样的一个
6.菊[唐]郑谷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①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 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 高。【注】 ①九日:每年农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在鬓发插菊花的习俗。②秋香:菊花 。③瓦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能开花吐叶。(1)诗歌第三句中的“湿” “满”二字表现了菊花湿润 、沁人...
公子王孙啊莫要把菊同蓬蒿相提并论,重阳节人们采撷枝枝菊花插戴于鬓上。秋晨菊花饱含露水湿润晶莹,缕缕幽香飘满池岸,但它从不羡慕虽踞高位却毫无用处的瓦松。 这是一首咏物诗。作者咏菊,通篇不着一菊字,但句句均未离开菊,从菊的貌不惊人,写到人们爱菊,进而写菊花的高尚品格,点出他咏菊的主旨。很明显,...
菊郑谷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①高。[注一]①瓦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小题1:这首诗用“露湿秋香满池岸”来描写菊花在秋天早晨开放的景象,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发挥想象,把该诗句所呈现的...
菊郑谷唐代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视频播放量 233、弹幕量 0、点赞数 3、投硬币枚数 2、收藏人数 2、转发人数 1, 视频作者 落落欢欢, 作者简介 和我一起学习英文吧,喜欢就点个关注吧,相关视频:【国画教程】“不是花中偏爱菊
小题1:(2分)沾满晨露的丛丛秀菊湿润晶莹,含露绽放,散发出缕缕幽香,飘满了水池岸边。小题1:(2分)参考示例l:诗人采用对比手法,将菊花与瓦松作比,突出表现了菊花虽生长在低洼之处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了人们的品质。参考示例2:诗人采用拟人的手法,将菊花人格化,用“不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