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称黑斑病、褐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初于下部叶片上出现褐色小斑点,后扩展成黑褐色圆形或近圆形至不规则形斑,大小5一l0mm,外部有一不明显黄色晕圈。后期病斑边缘呈黑褐色,中央稍褪色,湿度大时出现不大明显的小黑点,即病菌分生孢子器。严重时病斑融合成片,致整个叶片变黄干枯或变黑脱落,有的病叶卷成筒...
菊花斑枯病的发病条件 病菌在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冬,通过风雨传播,从气孔侵入植株,并可进行多次侵染。高温高湿的环境有利于病害的发生,过度浇灌、植株密度过大或不够通风等都可能增加病害的严重程度。菊花斑枯病的危害 菊花斑枯病会使叶片变黄、枯萎,严重时会导致整个植株死亡。不仅影响植物的观赏价值,还会造成产量...
01 02 03 04 病原菌 菊花壳针孢菌是引起菊花斑枯病的主要病原菌。气候条件 高温高湿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蔓延,温度在20-25℃,相对湿度在85%以上时发病较重。栽培管理 种植密度过大、通风透光不良、偏施氮肥、植株生长势弱等条件下发病较重。品种抗病性 不同品种的抗病性有差异,感病品种发病较重。
菊花斑枯病 症状 又称黑斑病,主要为害叶片。植株下部叶片先发病,初期出现褐色小点,扩展后成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直径5~10毫米,褐色、紫褐色或黑褐色,边缘清晰,叶缘病斑呈半圆形或扇形。 症状又称黑斑病,主要为害叶片。植株下部叶片先发病,初期出现褐色小点,扩展后成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直径5~10...
药用植物菊花的斑枯病主要由病菌在病残体上过冬,春季气候适宜时,病菌通过风雨传播。病程大约需要20至30天,病体在此期间潜伏并开始发病。此时,病菌会产生分生孢子,进一步引发新一轮的侵染。这种疾病在特定气候条件下更容易发生,例如在华南地区,由于5月至10月的高温多雨,病害尤为严重。而在北方,8...
菊花斑枯病的显著症状主要体现在叶片上。最初,叶片上会出现圆形的黑色小斑点,这些斑点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扩大,形成接近圆形的大病斑。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病斑在接近叶脉的位置发展时,受到叶脉的限制,病斑的形状呈现出不规则的边缘。病斑的边缘呈现出暗褐色,而中心部分则是灰黑色,并且常常能看到一些...
菊花疫病菊花斑枯病 【导读】叶斑圆形或近圆形,通常直径5~10毫米,褐色至灰褐色,边缘深褐色,分界明晰,斑外常现黄晕,斑面现散生小黑粒。病斑连合成斑块,致叶片先变黄而后转黑,最终于枯脱落。【症状】叶斑圆形或近圆形,通常直径5~10毫米,褐色至灰褐色,边缘深褐色,分界明晰,斑外常现黄晕,斑面现散...
菊花花腐病和斑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百度试题 结果1 题目菊花( )是一种世界性病毒病,危害性极大。此病对菊花的产量及品质影响很大。 A. 炭疽病 B. 叶斑病 C. 枯枝病 D. 矮化病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D 反馈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