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流动的盛宴》:在巴黎,这本书是必入的,尤其是在莎士比亚书店购买,还盖了书店的章。 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之前只看过中文版,这次看到法语版的封面设计,非常喜欢。 伍尔夫《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女性主义小说,之前看中文版时没有完全理解,这次换原版试试。 加缪《局外人》:作为法语学生的经典书目,这本...
第二天,我从住处前往蓬皮杜中心,又路过莎士比亚书店,看到排队的人不多,就决定进去看看。其实,这几天我在巴黎看到的很多独立书店都卖法语书,让我这个“文盲”彻底回到了起点。好不容易碰到一家卖英文书的书店,当然要进去看看啦。 关于莎士比亚书店,我会写篇文章,因为它在《独立书店》系列中非常重要。这里就不多说了...
在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附近,有一家名叫L’INAPERÇU的书店。L’INAPERÇU在法语里的意思是:不惹人注目,不引人注意的。这是一间结合了摄影书籍、策展、咖啡和西餐为一体的文化生活空间。 由于地处玛黑街区,充满了当代艺术氛围。店铺内的装饰也十分有意思,灵感来源于巴黎塞纳河上的绿色铁皮书箱和巴黎的书报亭。而...
一九一九年到一九四一年间,毕奇的莎士比亚书店是大洋两岸英语法语作家的聚集地,这里既是书店,也是图书馆,一批又一批的作家到这里来买书、借书、会朋友、聊天、喝咖啡、谈心事。庞德、乔伊斯、海明威、斯坦因、菲茨杰拉德、拉尔博、罗伯特·麦卡蒙、多斯·帕索斯、桑顿·怀尔德、曼·雷、茱娜·伯恩斯、尚松、普雷沃斯...
巴黎圣母院和莎士比亚书店都在酒店附近。两年前,我第一次来到莎士比亚书店,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队。这次再访,脚步不禁放慢了许多。书店门外右墙上挂着一幅美国诗人 Walt Whitman 的画像,他是书店第二代创始人乔治·惠特曼的祖父。围绕诗人头像的法语文字大意是:“过路的陌生人,你不知道我是如何热切地望着你。”...
这里不仅是英语和法语文学交流的中心,也是当时美国“迷惘的一代”的精神殿堂。莎士比亚书店位于法国巴黎圣母院左侧,塞纳河对岸。它的创始人是一位美国人,名叫西尔维亚·毕奇(1887-1962)。她的回忆录《莎士比亚书店》(1956年)详细讲述了书店的诞生和发展。毕奇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业就是创办和经营这家书店。后来,在得到...
早就知道法国人有着无尽的优越感,总是认为法语要比英语高贵得多,即便很多人会讲英语也不会用英语对话,而只是会对你抛来一个不屑一顾的眼神。卢浮宫的展品介绍也只有法文,经常搞得自己一头雾水,然而在巴黎这样一个法语绝对优势的地方,莎士比亚书店却一直以英文书为主。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她又回到巴黎学习法国文学。她几乎没有受过什么正规教育,但当她于 1916 年最终定居巴黎时,她已经能说三门外语——法语、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 1917 年,30 岁的西尔维亚·毕奇进入阿德里安娜·莫尼耶开在奥德翁街的法文书店。莫尼耶书店几乎每周都会举办读书会,许多当时的法国名人都会出席,其中...
她最初的设想是在纽约开一间专卖法语书的书店,但她当时只有母亲赠予的3000美元积蓄,难以负担纽约的房租。与之相反,这些钱经过汇率上的转换,在巴黎开间书店倒是不成问题。在Monnier的帮助下,毕奇改变最初的想法,打算在巴黎开了一间专门出售和出借英语书籍的书店,也就是“莎士比亚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