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心怀天下,周游列国,寻找实现其政治理想的机会。而荷蒉者,却选择了另一条道路——避乱不仕,自匿姓名,以普通人的身份生活在乱世之中。某日,当孔子在卫国击磬抒发心志时,这位看似平凡的荷蒉者恰好路过孔氏之门,一句“有心哉击磬乎?”瞬间打破了周遭的宁静,也引发了孔子内心深处的共鸣。荷蒉者的话...
荷蒉者,卫国人也,其人隐逸,不求仕宦,避世而居。他背负着草筐,悠然自得地走过孔子的门前,听到孔子在击磬,便驻足问道:“你在用心地击磬吗?” 荷蒉者听了,沉思片刻后说道:“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他的话语中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淡然,仿佛在说:“我只是默默地做自己,无论世事...
选择一:认同荷蒉者的看法。 ①在践行自己的思想学说受到挫折时,内心确实要宽阔,不能偏狭,要听得进别人的劝告,也要敢于接受现实。 ②别人不了解,不支持自己的学说,或正说明推行“道”的时机还不到,自可保持高洁。可学着及时调节自己,如荷篑者那样通达权变,要么改变思想主张,要么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等。 ③孔子的...
当时的孔子,正可谓烦恼失意,他推行仁政的理想四处碰壁,如今遇见的隐者,又是这番态度,那滋味想是不大好受。这里面我比较喜欢荷蒉者,说他过孔氏之门,因听见击磬之声,便忍不住说了些话,这就是子击磬于卫的故事。 我大概是个偏浪漫的人,故便喜欢以多情的想法去想这位荷蒉者。他究竟什么年纪,究竟是个什么相...
是知者。①他能从孔子的琴声中听出言外之意,可见是一个知者;②从文中他主张的“深则厉、浅则揭”可知,他是一个通权达变之人。参考译文孔子说:“有智慧的人喜爱水,有仁德的人喜爱山。有智慧的人活跃,有仁德的人沉静。有智慧的人快乐,有仁德的人长寿。”(《论语·雍也》)孔子在卫国击磬,有个人挑着草...
出自明黄省曾的《高士颂九十一首(其二十一)荷蒉》 拼音和注音 hé kuì zhě hé , táo míng wèi dì 。 小提示:"荷蒉者何,逃名卫地。"的拼音和注音来自AI,仅供参考。 翻译及意思 词语释义 小提示:"荷蒉者何,逃名卫地。"中的词语释义来自AI,仅供参考。
小提示:"岂不知孔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者曰:有心哉,"的拼音和注音来自AI,仅供参考。 翻译及意思 词语释义 孔子:春秋时孔丘。 不知:不知道、不明白。 有心:1.怀有某种意念或想法。2.故意、有意。 小提示:"岂不知孔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者曰:有心哉,"中的词语释义来自AI,仅供参考。
论语荷蒉者_五十三字 《论语•宪问•荷蒉者》 《论语•宪问》 原文: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译文: 孔子居留卫国时,有次在击磬作乐,一个背草包的人从门前过,正好听见...
孔子见“荷蒉者”态度如此坚决,只好表示无可奈何。从而说明了做事情不要墨守成见,要视具体情况灵活办理。由以上信息可以总结出丈人与荷蒉者都不赞成孔子积极入仕的思想。考生在表达自己观点时可以赞成仕,也可以赞成隐,但无论哪一种观点都要言之有理,并且积极向上。 点睛:分析人物他们的态度有何不同,可以首先抓...
1.8 荷蒉者(何必使劲敲) 796100:35 1.9 陈亢问伯鱼(阿鲤) 627401:01 1.10 楚狂接舆(疯子的歌) 541900:37 2.1 王顾左右(尴尬的王) 522400:47 2.2 未闻弑君也(暴君可杀) 506700:40 2.3 以德服人(暴力无用) 451400:47 2.4 何待来年(偷鸡的故事) 477100:43 2.5 人之患(有毛病) 300100:13 2.6 友善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