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械争抢全球市场,新药出海与企业海外上市,抓住投融资与并购机遇进行创新升级,这是biotech和创新药企如今最迫切要深度思考的课题。 为此,同写意安排了“药企与biotech双向奔赴”论坛,此论坛由健康未来FHA协办,邀请了多位大药企高管和投资机构合伙人就这一主题...
Biotech受困于创新药行业融资环境遇冷、产品商业化难题、现金流不足,而中药民企面临着业绩增速下滑、在手现金不够充沛等问题。在此背景下,外资药企频繁引进国产创新药或进行收购,既为现金流濒临枯竭的Biotech带来了“及时雨”,也让优质国产创新药得以继续研发、登上国际市场舞台。同时,外资药企的产品线得到进一步丰富...
选择并购对象时,创新药企也会考虑并购方的文化、整合难度,它们会更青睐与自己文化接近的跨国药企,而不是文化迥异的国内本土大药企,除非已经走投无路。 估值预期之间的巨大鸿沟,也阻碍了国内药企和Biotech之间的双向奔赴。尽管泡沫出清阶段,创新药企在逐渐回归理性。但在...
而看似已经“上岸”的上市Biotech也不好过。Biotech泡沫已破是投资者们的普遍共识。早在2021年下半年,绝大多数中国Biotech上市公司的股价已经出现了50%以上的回调,二级市场新股破发,市值缩水,叠加外部环境等多重因素,新药如互联网般赚快钱的梦想非但没有实现,反而在研发、融资等方面处处碰壁。以港股市场为例。通过...
大药企与Biotech不同命运走向,也是吸引国内Biotech坚定向Biopharma转型的原因之一。 毕竟,与海外不同,国内虽然已有恒瑞医药、石药集团、中国生物制药这些大药企,但国内的制药业的阶级尚未完全固化,后来者仍然有机会。 PD-1抑制剂的发展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在2020年恒瑞医药的PD-1抑制剂销售额高达47亿元,在一众国内玩家中...
不同于Biotech新药上市后,商业化能力建设从零开始的轻装上阵。传统药企往往需要面对组织结构、人员能力的重构,以及由此而带来的管理挑战。在2023年由E药经理人融媒体、赛默飞世尔举办的“2023中国医药创新100峰会”上,恒瑞医药总经理戴洪斌曾表示:中国没有Bigpharma。“中国目前的生态中确实有Pharma和Biotech,恒瑞也...
现在回看,2023年可以说是很多药企的转折之年。 一方面,COVID带来的红利迅速消散,mRNA、疫苗等技术风口需要另寻自证的赛场;另一方面,资本寒冬的回调仍在持续,Biotech的关停潮绵延不绝。 根据媒体汇总,大批生物科技独角兽在去年“塌房”——从超过10亿美元的估值,跌去八九成的体量,命悬一线。客观上,这是市场经历“非...
先把30亿市值以下的小市值 Biotech 数据扔出来,这里面估计未来能出3-5倍股票,毕竟现在更多都是流动性折价,一轮牛市就有票能涨很多。其实25年初开始,很多原本30亿市值以下的票都涨了几倍,脱离了这个市值区间。现在市值30亿以下的 biotech ,我也不是特别熟了!原来几个
“Biotech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一个:所开发的产品厉不厉害,到位不到位。”一位医药产业研究者对E药经理人表示。对于创新药企来说,产品力就是核心竞争力,这几乎成为产业界一个共识。而Ambrx今年以来的大涨轨迹,更加印证了这种实况。追溯股价反弹迹象,我们可以从每一次最新临床数据的披露来看。2022年12月,Ambrx在...
01 九天生物/Skyline Therapeutics,公司2018年底初创时称为赋源生物/Geneception。首席执行官为蔡克文(Amber Cai)博士,曾任职诺华(中国)生物医学研究有限公司/CNIBR,运营负责人。2021年8月,完成A轮融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