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类,广义的荒漠化是指由于干旱少雨、植被破坏、大风吹蚀、流水侵蚀、土壤盐渍化等因素造成的大片土壤生产力下降或丧失的现象。 而狭义的荒漠化就是指沙漠化,由此可见,广义的荒漠化包括了沙漠化、石漠化、红漠化、盐渍化等土壤丧失...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16)14日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落下帷幕。本次大会主题为“我们的土地,我们的未来”,在13天的会程之后通过了应对干旱、未来两年预算、应对沙尘暴、加强科研创新等39项决议文件,为未来全球应对土地退化和干旱擘画新蓝图,开启国际社会携手防治荒漠...
地表广泛分布流动沙丘或吹扬的灌丛沙堆,其面积占土地面积50%以上,为严重荒漠化。 2.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既包括来自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又包括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以及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人类的不当活动。 五、世界非地带性沙漠化分...
土地沙漠化简单地说就是指土地退化,也叫“荒漠化”。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对荒漠化的概念作了这样的定义: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了退化。1996年6月17日第二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发表公报指出...
治沙的“终极目标”是把“沙”变成“土”,形成珍贵的“沙漠皮肤”——生物土壤沙结皮。当前,人工生物土壤结皮技术,即通过在沙面接种蓝藻、地衣、藓类等隐花植物促进生物土壤结皮形成,正成为土地荒漠化治理的前沿探索和有效的生物策略之一。 中国依托科技进行荒漠化防治,并致力于该领域的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研究,创造了...
荒漠化是全球生态重点和难点问题,从1995年起,联合国把每年的6月17日定为“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旨在提高人们对防治荒漠化的重视程度,唤起人们防治荒漠化的责任心和紧迫感。1996年,中国成为《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缔约国,此后的20多年来,中国在荒漠化治理的道路上进行了不懈地探索,为防治荒漠化这个...
2023年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并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时强调,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深入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事关我国生态安全、事关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经过70余年的不懈努力,我国荒漠化防治...
我国荒漠化的类型有四种,内容如下: 一、风蚀荒漠化我国风蚀荒漠化面积达160.74万平方公里,在各类型荒漠化土地中面积最大、分布范围最广.主要分布在内蒙、西藏、新疆、甘肃、青海等地.二、水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亚湿润干旱区由于水土流失造成的土地退化.我国水蚀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0.5万平方公里,...
据新华社利雅得电 (记者陈琛、葛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16)中国馆日前举办主题为“绿色技术、绿色未来”的边会,分享中国荒漠化防治国际合作的成功经验。此次边会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新疆生地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共同主办。边会发布了新疆生地所与泛非“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