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秋尽江南草未凋”有作“秋尽江南草木凋”。“草未凋”和“草木凋”,意思完全相反。孰是熟非?在笔者检索到的53个古籍版本中,“草木凋”38次,“草未凋”9次,“草木彫”2次,“岸草凋”2次,“草水凋”1次,“叶未彫”1次。笔者目力所及,最早挑起争议的是明代的...
悦华在描述前人对“草未凋”的推断时,其实也在描述支持“草木凋”一派的理由。虽然有数据表明,自清乾隆之后,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中“草未调”句渐成主流,但“草木凋”自始至终并没有成为“封印”在古籍中的僵死的东西。学者盛大林做了一个统计,在他检索到的载有此诗的从唐至民国的46种文献、51个版...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考查知识点:诗词默写诗词作者简介,重点词语与译文:作者: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青山隐隐绿水千里迢迢,秋时已尽江南草木还未枯凋。 此诗首句从大处落墨,化出远景:青山逶迤,隐于天际;绿水如带,迢递不断。“隐隐”和“迢迢”这一对叠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风约多姿的扬州风貌,而且隐约暗示出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离...
“草木凋”与“草未凋..杜牧的七言绝句《寄扬州韩绰判官》第二句一直聚讼不已,有的版本是“秋尽江南草木凋”,有的版本则是“秋尽江南草未凋”。以下根据我手头上的资料作一梳理,仅供参考。早期唐诗选集和总集一般作“草木凋”:1、《唐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出自: 唐代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 译文: 青山隐隐起伏,江水遥远悠长,秋日已尽,江南的草木还未凋落。 注释: 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一作“遥遥”。 草未凋:一作“草木凋”。 凋:凋谢。 赏析: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
二十四桥明月夜这句诗出自唐朝诗人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完整全诗内容为: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是一首调笑诗。诗的首联是写江南秋景,说明怀念故人的背景,末联是借扬州二十四桥的典故,与友人韩绰调侃。
小提示:"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的拼音和注音来自AI,仅供参考。 翻译及意思 青山隐隐约约绿水千里迢迢,秋时已尽江南草木还未枯凋。 词语释义 江南:(名)①长江下游以南的地区,即江苏、安徽两省南部及浙江北部。②泛指长江以南:~风光。
“秋尽江南草未凋”的意思是:尽管已是深秋时节,江南地区的草木却依然没有凋零,保持着青翠的生机。具体来说:时节描述:诗句描绘了深秋的场景,但江南地区的气候条件使得草木并未像北方那样因秋季的到来而枯萎。自然景观:通过“草未凋”这一细节,展现了江南深秋时节依然充满生机与绿色的自然景观。情感...
“秋尽江南草未凋”是一句充满诗意与画意的句子,它描绘的是深秋时节江南地区的独特景象。下面,我们将从字面意思、深层含义以及可能的文化背景三个方面来详细解读这句话。 一、字面意思 秋尽:指的是秋天的末尾,即深秋或晚秋时节。此时,北方的许多地方已经寒风凛冽,树叶凋零,一片萧瑟之景。 江南:通常指长江以南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