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表达顽强的生命力。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里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又如曹操的《观沧海》里的“树木丛生,百草丰茂。”2.表达喜春,惜春之情。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里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3.比喻离愁别绪。如李煜的《清平乐》里的“离恨恰如青草,更行更远还生。”...
草常用来表现悲伤的情感,这大概是因为秋草、荒草的衰败情状极易触动人的感伤情绪。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英雄已逝,他当年的住处荒凉不堪,“草”意象寄托着他对英雄人物身后萧条冷落,英雄事业后继无人的深深叹惋和感伤。吴文英《夜合花》:“故人楼上,凭谁指...
送别王孙远去,萋萋满目别情。边草的坚韧精神,仿佛诉说着无尽的离愁与希望。离愁与思念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表达诗人目送友人时的离愁别绪以及对故乡的思念。此主题在古诗中多次出现,成为一个重要意象。边草,边草,无尽边草迎兵老。山南山北雪初霁,千里万里月光皎。明月皎,明月皎,胡笳一曲愁肠断。边...
草意象也经常和亭台、柳枝、古道等意象一起出现在唐宋诗词中,用以表达朋友之间的送别怀人。“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
草的意象 草的意象 1、表现蓬勃顽强的生命力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春云淡淡日辉辉,草惹行襟絮拂衣。---《丰乐亭游春三首(其二)》欧阳修 2、抒发爱春、惜春、伤春的情感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早...
草,作为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常客,其意象最早可追溯至《诗经》,且使用频率极高,表现力丰富,意蕴深远。其中,“春草”意象尤为引人注目,最早见于《楚辞·招隐士》中的诗句:“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岁暮兮不自聊,蟪蛄鸣兮啾啾。”诗人通过描绘王孙久留深山不归,漫山遍野春草萋萋的景象,表达了深深的思念...
古诗中草的意象 自然界随处可见的小草很早就走入中国古典诗歌中。早在《诗经》里就有近十处出现了草的身影。当然,这时还主要是用草来起兴。比如“野有蔓草”、“何草不黄”等。在《楚辞》中,草的出现就更显为频繁。从屈原作品开始,就形成了“美人香草,以喻忠贞”的传统。这一传统在 中国诗史上影响深远。...
这首诗中,芳草作为一种传统意象,承载着多重象征意义。从“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可以看出,芳草象征着生命的轮回与顽强。即使野火难以烧尽,春风依旧能将其唤醒,展现出一种生生不息的力量。而“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则进一步描绘了芳草的广泛影响力,它侵占了古道,连接了荒城,无处不在,却又充满了...
诗词中的草意象 白居易的《原上草》生动描绘了原上草的顽强生命力。诗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句诗蕴含的坚韧精神被广为传颂,成为流传千古的佳句。**戴叔伦的《边草》**则通过边塞的草,展现了坚韧的生命力,同时融合了离别的伤感和思念。诗中“边草,边草,边草...
芳草是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崔颢借芳草写乡关之思,白居易以芳草写离别之情,苏轼的“天涯何处无芳草”令朝云泪满衣襟,这些都体现了芳草意象的复杂性。本文所说的芳草意象,不包括衰草、秋草、枯草等含有其他修饰语的意象,但其部分内蕴有时与春草、青草等意象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