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皮汤是中医经典利水消肿方剂,源自《温病条辨》,由茯苓皮、生薏仁、猪苓、大腹皮、白通草、淡竹叶组成,以利水渗湿、健脾行气为主,适用于水湿停滞导致的水肿、小便不利等症。 一、组成与功效 茯苓皮:利水消肿,兼可健脾;生薏仁:渗湿健脾,清热排脓;猪苓:加强利水渗湿作用。 大腹皮:行气宽中,促进水湿运化;...
茯苓皮汤出自清代《温病条辨》,由茯苓皮、生薏仁、猪苓、大腹皮、白通草、淡竹叶六味药物组成,是治疗湿热弥漫三焦所致水肿、小便不利的经典方剂。其核心功效为利水渗湿、宣畅气机,主治湿热内蕴、水湿停滞之证。 组成分析 茯苓皮(15-30g):利水消肿,偏走肌表,善祛皮肤水湿; 生薏仁(15-30g):健脾利湿,清热排脓...
方义 方中用甘淡利水的茯苓皮、猪苓、薏仁利湿清热;微寒甘淡的白通草、淡竹叶利尿清心;佐以微辛微凉的大腹皮分消行气,利水化湿。全方共奏淡渗利湿,辛凉清热,使湿热分消而去。 重要文献摘要 《温病条辨》:“茯苓皮汤,由茯苓皮、生苡仁、猪苓、大腹良、白通草、淡竹叶组成。...
1.茯苓皮:茯苓皮是茯苓外层的部分,传统医学认为其具有渗湿利水、消肿的效果。它在茯苓皮汤中起到主要的利尿排湿作用。 2.赤小豆:赤小豆在中药中被广泛用于清热解毒、消肿利水。其与茯苓皮搭配使用,可以增强汤剂的利水效果。 3.生姜:生姜常用于温中散寒,促进体内血液循环。在茯苓皮汤中,生姜可以调和其他药材的性...
茯苓皮汤用于利湿分消。治湿温,吸受秽湿,三焦分布,热蒸头胀,身痛呕逆,小便不通,神识昏迷,舌白,渴不多饮,用芳香通神利窍之安宫牛黄丸后,湿浊内阻者。 茯苓皮汤--《温病条辨》卷二 【处方】茯苓皮15克,生苡仁15克,猪苓9克,大腹皮9克,白通草9克,淡竹叶6克。
『国宝秘方』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根治圣方茯苓皮汤 秘方:法兰盘0g,猪苓20g,白术30g,泽泻10g,桂枝6g,大腹皮20g,陈皮9g,桑白皮10g,赤小豆45g,车前子(包煎)10g,槟榔10g,天仙藤10g,四磨汤口服液两支。大便秘结加郁李仁10g,制大黄10g;腹部胀痛不明显,倦怠无力加生黄芪15g;经水来潮,可加益母草30g,娑罗子12g。
原文:吸受秽湿,三焦分布,热蒸头胀,身痛呕逆,小便不通,神识昏迷,舌白,渴不多饮,先宜芳香通神利窍,安宫牛黄丸;续用淡渗分消浊湿,茯苓皮汤。按此证表里经络脏腑三焦,俱为湿热所困,最畏内闭外脱,故急以牛黄丸宣窍清热而护神明;但牛黄丸不能利湿分消,故继以茯苓皮汤。
茯苓皮汤 茯苓皮汤 【处方】 茯苓皮15克 生苡仁15克 猪苓9克 大腹皮9克 白通草9克 淡竹叶6克 【功能主治】 利湿分消。治湿温,吸受秽湿,三焦分布,热蒸头胀,身痛呕逆,小便不通,神识昏迷,舌白,渴不多饮,用芳香通神利窍之安宫牛黄丸后,湿浊内阻者。
茯苓皮汤是传统中医祛湿方剂之一,具有健脾利湿、宁心安神的功效。但茯苓皮汤并非适用于所有湿气重的患者,其使用需根据个体情况而定。建议您在中医医师的指导下,结合个人体质、症状及舌脉等信息,辨证施治,确定是否适合使用茯苓皮汤。 生活建议: 在饮食方面,建议您避免过多摄入油腻、生冷食物,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问答分析:茯苓皮汤材料:茯苓皮15克 生苡仁15克 猪苓9克 大腹皮9克 白通草9克 淡竹叶6克。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