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滤气泡”更多则是体现在通过搜索引擎的方式,为用户打造个性化的“回音壁”,从而窄化用户视野,进一步加深信息茧房。 ❷它们存在差异 “信息茧房”和“过滤气泡”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带来我们与外界信息的隔绝,导致群体极化的发生,容易被混淆使用。 但还是存在区别的,特别明显的一点区别就是“信息茧房”在“算法推荐...
因此,虽过滤气泡也存在信息区隔风险,但真正意义上区分的话,过滤气泡只是回音室效应的一部分,是回音室效应中信息窄化、意见强化的初期阶段。 2、信息茧房、过滤气泡、回音室效应 这三个概念都指向信息同质化,很多时候我们会混淆是因为...
无论是信息茧房、回音室效应,还是过滤气泡都并非只是负面的东西,它们的产生必然有其时代背景与社会需求,当下信息每秒都呈指数倍增长,面对如此大的信息量,个人的信息系统容纳量就愈发显得渺小、狭窄以及不够多元,在这样的情况下固守一些自...
在《信息乌托邦》中提出的“信息茧房”的内涵是:我们(信息传播中用户)只关注自己选择的内容、使自己感到安慰和愉悦的传播世界,如同置身于蚕茧般作茧自缚(桑斯坦,2008)。 过滤气泡 “过滤气泡”概念最早由互联网活动家帕里泽(Pariser)2011年在其著作《过滤气泡:互联网没有告诉你的事》(The Filter Bubble:What the In...
帕里泽将此称为“过滤气泡”。 ③尽管“过滤气泡”受到高度关注,但事实上仍属于“新瓶装旧酒”。早在十多年前,有关“信息茧房”“回音室效应”“协同过滤”等问题已经引起了学界的广泛讨论。传播学家桑斯坦认为,信息的协同过滤会造成信息窄化,使群体成员倾向于加强与本群体的联系,忽略同外部...
新传里的确有好多相似的概念,如果不经过仔细比对真的很容易混淆,今天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来辨析辨析,让你之后遇到不迷路!目录一、新闻来源&新闻本源二、新闻策划&策划新闻三、舆论&舆情四、信息茧房&过滤气泡&回音室效应五、媒介事件&媒介仪式六、框架&基模&刻板印象七、议程设置&铺垫效果八、UGC&PGC&OGC&PUGC&MGC...
“过滤气泡”概念最早由互联网活动家帕里泽(Pariser)2011年在其著作《过滤气泡:互联网没有告诉你的事》(The Filter Bubble:What the Internet Is Hiding from You)中提出。 他发现搜索引擎可以随时了解用户偏好,并过滤掉异质信息,为用户打造个性化的信息世界,但同时也会筑起信息和观念的“隔离墙”,令用户身处在一...
相似的观点通过“信息茧房”内的“回音壁”进行发酵,非常容易导致群体意见的极化。同时,“回音室效应”在社交媒体上造成的另一个结果就是“过滤气泡”的产生。 “过滤气泡”更多则是体现在通过搜索引擎的方式,为用户打造个性化的“回音壁”,从而窄化用户视野,进一步加深信息茧房。
相似的观点通过“信息茧房”内的“回音壁”进行发酵,非常容易导致群体意见的极化。同时,“回音室效应”在社交媒体上造成的另一个结果就是“过滤气泡”的产生。 “过滤气泡”更多则是体现在通过搜索引擎的方式,为用户打造个性化的“回音壁”,从而窄化用户视野,进一步加深信息茧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