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茅山志》记载,茅盈于汉景帝时隐居大茅峰,其弟随后追随,三人分驻三峰,形成茅山最早的修道体系。百姓感念其德,改句曲山为“三茅山”,简称茅山,自此开启了茅山作为道教圣地的历史。3. 秦汉遗风:神仙府邸的千年烙印 早在秦汉时期,茅山已是修仙者云集之地。秦代李明真人于乾元观炼丹,汉代左慈、葛玄等方士...
一位年轻的茅山道士挺身而出,身背桃木剑,手持符咒来到村庄。在与狐妖的激烈搏斗中,道士凭借精湛的剑术和高深的法术,最终将其斩杀。村庄恢复了往日的平静,百姓们对茅山道士感恩不已。 这些历史故事不仅展现了茅山的神秘魅力,还传承了道教文化中的积极精神和人文关怀。如今,茅山已经成为了一个集旅游观光、文化体验、休闲...
元符万宁宫位于茅山积金峰山麓,是茅山道教的重要历史见证。这座宫殿始建于唐代,兴盛于宋代,因宋哲宗赐名“元符宫”而得名。历史沿革 元符万宁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宋代时因宋哲宗母亲孟氏误吞银针,茅山宗师刘混康施法救治,宋哲宗下令重建道观,并赐名“元符宫”。宫殿原有13房道院,建筑宏伟,蔚为壮观。
茅山历史 茅山位于江苏常州金坛市境内,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茅山是中国道教著名圣地之一。茅山道教在南北朝时兴起,盛行于唐宋。道观遍布全国各地,其命名与命名也多与道教有关。因此,茅山也被称为“天师道圣地”。在金坛境内有三座山峰拔地而起,一为主峰高达830米的茅峰;二为东、西峰;三为东南、西北峰。峰峦...
在历史的长河中,茅山不仅见证了三茅真君的修道之路,也承载了无数人的求学与求医之路。茅山不仅是一个地名,更是一个文化符号,它代表了人们对道法的崇敬和对医术的信仰。三茅真君的传奇故事,不仅在江南金坛一带流传,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茅山的山脚下,仍然流传着许多关于三茅真君的传说,...
茅山,原名句曲山,位于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这里因西汉时期茅氏三兄弟在此炼丹并建造了三茅道观而得名。茅山由大茅峰、二茅峰和三茅峰三座山峰组成,是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被道家尊称为“上清宗坛”。茅山有着“第八洞天,第一福地”的美誉,南朝时期陶弘景曾隐居于此。梁武帝萧衍篡齐建梁,国号“梁”即为陶弘景所提...
大茅山,曾流淌着革命烈士的鲜血 让我们在大茅山追溯那段红色历史 缅怀先烈 致敬荣光 来源:江西风景独好 三百烈士纪念亭 1934年红十军团在军政委主席方志敏、军团长刘畴西、参谋长粟裕和政治部主任刘英率领下,挺进皖南,北上抗日。当时国民党推行“攘外必先安内”...
历史文化 茅山,是中国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又是道教上清、正一、全真多派共修共存之地。茅山道教的源流 从上古时,帝喾高辛氏展上公修炼于句曲山伏龙地(今茅山镇的玉晨),距今近5000年,到东晋时茅山人葛洪修炼于茅山抱朴峰,著成《抱朴子》,这是道教宗教哲学和原始化学炼丹术的重要著作。葛洪的丹鼎...
茅山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中全国开辟最早、坚持最久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创建的六大山地抗日根据之一。 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之后,侵华日军向西快速推进,京沪杭大片国土沦陷。为打击日寇嚣张气焰,根据党中央指示,组建不久的新四军从一、二、三支队抽调团以下干部和侦察分队计400人,组成新四军先遣支队,东...
茅山的道教历史源远流长,遗存丰富,文物古迹众多。自东晋兴宁二年(364年)起,杨羲、许谧、许翙在小茅峰北的雷平山许谧家宅假托天师道女祭酒魏华存及众仙之传授,制作《上清大洞真经》,后经王灵期增修,流行于世,在茅山创立了道教新派——上清派。南朝齐梁时期,著名道士陶弘景在茅山隐居了40多年,他搜集杨羲、许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