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承宗复出艰难,茅元仪更是如此。茅元仪再次北上,将新修订的《武备志》上交朝廷以备军事使用。即使崇祯看到茅元仪进呈的《武备志》后表示赞许,但王在晋、张瑞图等人鼓噪下,茅元仪仍然“以言论罪”,被要求在江村“缄口(言)思过”。 其实,无论是“大言”还是后来的“孤傲”,茅元仪之所以被实权人物批判,主要就是其言论、...
茅元仪的知识覆盖了天文、地理、数学等多个方面,他像是个不懈的探险家,不断拓宽人类的认知领域。他在地理学上有独特的见解,对数学的贡献也非常重要,给中国古代数学带来了新的生机。要了解茅元仪的科学成就,得先看他在天文和地理方面的研究,这不仅是他成就的根基,也是他观察和改变世界的特别眼光。在数学领域,...
茅元仪(1594年9月17日-1640年),字止生,号石民,又署东海波臣、梦阁主人、半石址山公,归安(今浙江吴兴)人,文学家茅坤之孙。自幼喜读兵农之道,成年熟悉用兵方略、九边关塞,曾任经略辽东的兵部右侍郎杨镐幕僚,后为兵部尚书孙承宗所重用。崇祯二年因战功升任副总兵,治舟师戍守觉华岛,获罪遣戍漳浦,...
茅元仪自幼喜欢兵书,因为家中藏书颇多,因为祖父、父亲、堂兄都从事军事工作或喜爱军事,所以,茅元仪也就自幼对军事、地理非常关注。早在年轻时,他就对长城沿线的“九边”之关隘、险塞了如指掌。再加上祖父兄三代影响,茅元仪的书生报国思想非常浓重。虽然科举失利、青楼常客,但内心中一直想“学得文武艺,货卖帝王...
该剧由昆曲本体出发,彰显鲜明的实验探索风格,以天马行空、诗情画意的表现形式,运用独白、意识流、蒙太奇等叙事方法,深入茅元仪的内心世界,使观众通过他的视角游走在思维世界中。《东海波臣》的剧情发展逻辑建构在茅元仪的思维逻辑之上。剧中,他面临艰难抉择,渴望施展大才,又与至爱陶楚生久别重逢,和疯了的对手耿...
茅元仪(1594—1640),浙江湖州人,字止生,号石民,晚明诗人、学者、著名军事家,博学通览,熟谙军事,著述宏富,经、史、子、集均有涉猎,有《武备志》《督师纪略》《复辽砭语》《野航史话》《石民四十集》《石民诗集》《略书》等六十余种,共三千九百余卷,但因屡遭禁毁,散佚较多,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者,首推《武备...
天启二年(1622年)八月,孙承宗任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自告奋勇地督师经略辽东军务。天启皇帝同意后,招募贤才就是重要事务。因此,孙承宗写信催促茅元仪北上。但不想当年冬,其母丧的消息传来,茅元仪在金陵穿孝的同时想回湖州。这时,孙承宗的征召北上从军信息到了,为了尽孝茅元仪并没有赴任。为此,他带着深深的...
茅元仪(1594年—1640年),字止生,号石民,又署东海波臣、梦阁主人、半石址山公,归安(今浙江吴兴)人,文学家茅坤之孙。曾任经略辽东的兵部右侍郎杨镐幕僚,后为兵部尚书孙承宗所重用。崇祯二年因战功升任副总兵,治舟师戍守觉华岛,获罪遣戍漳浦,忧愤国事,郁郁而死。
茅元仪《督师纪略》..[说明】《督师纪略》十三卷,明茅元仪著。茅元仪(1594一164。年),字止生,号石民,‘别署“东海波臣”、“梦阁主人”等,浙江归安(今湖州)人,诸生,为文学家茅坤之孙。好谈兵法,天启初辑著么武备志》
明代茅元仪的诗歌 以下是三条关于明代茅元仪诗歌的内容: 1. “十年书剑老风尘,此日相看笑语真。”出自《夜泊钱塘》。这句诗的意思是经过十年带着书和剑在尘世奔波,到这一天相互看着对方发出真诚的笑语。就好像你和许久未见的老友重逢,那种开心和感慨一下子涌上心头。比如,当你和儿时玩伴多年后再见,不就如同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