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毕业于湘潭大学化学系,1992年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获得硕士学位,1998在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生物与化学科技系获得博士学位,导师为陈新滋院士。1992-1995年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实习研究员和助理研究员,1998年通过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优秀人才招聘计划回所工作,任副研究、课题组长,2003年聘任为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
近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范青华课题组提出了一种“双金属异相-均相协同催化”新策略,首次实现了萘酚和苯酚衍生物的不对称转移氢化。首先,利用钯碳异相催化剂破坏底物的芳香性,选择性将酚还原到酮;然后利用均相手性二胺-钌催化剂接力把酮还原到手性醇,以高收率(高达96%)和高对映选择性(高达99% ee)得到...
人物简介: 一、范青华担任职务:范青华目前担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工会法定代表人;二、范青华投资情况:目前范青华投资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工会最终收益股份为0%;老板履历 图文概览商业履历 任职全景图 投资、任职的关联公司 商业关系图 一图看清商业版图
近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范青华课题组提出了一种“双金属异相-均相协同催化”新策略,首次实现了萘酚和苯酚衍生物的不对称转移氢化。首先,利用钯碳异相催化剂破坏底物的芳香性,选择性将酚还原到酮;然后利用均相手性二胺-钌催化剂接力把酮...
近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范青华课题组提出了一种“双金属异相-均相协同催化”新策略,首次实现了萘酚和苯酚衍生物的不对称转移氢化。首先,利用钯碳异相催化剂破坏底物的芳香性,选择性将酚还原到酮;然后利用均相手性二胺-钌催化剂接力把酮还原到手性醇,以高收率(高达96%)和高对映选择性(高达99% ee)得到一系列手...
范青华,1966年出生于湖南。1989年,范青华毕业于湘潭大学化学系。1992年,范青华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获得了硕士学位。同年,他开始在该研究所工作,专注于有机高分子合成的研究。1995年,范青华在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系担任访问学者。同年,他转为博士研究生,师从讲座教授兼系主任陈新滋先生...
在前期准轮烷膦配体的研究基础上,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范青华团队报道了首例基于[2]轮烷分子梭的单齿膦配体,并将其成功应用于酸碱驱动的铑催化α,β-脱氢氨基酸酯和芳基烯酰胺的可开关式氢化反应中。 (图片来源:Angew. Chem. Int. Ed.) 作者通过还原胺化的方法,一步实现了质子化的轮烷分子梭膦配体[2]Rotaxane-...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范青华研究员课题组一直致力于芳香化合物的不对称氢化研究。近日,该研究小组利用碱促进的“互变异构去芳构化”策略,首次实现了9-菲酚衍生物的高效、高对映选择性不对称催化氢化反应,获得高达98% 的产率和 > 99% ee值。首先,以9-菲酚为模型底物,作者对溶剂、碱添加剂和金属催化剂等...
近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范青华课题组报道使用手性 Ru(二胺) 催化剂成功实现了碱促进的 9-菲醇的第一次高度对映选择性加氢,提供了获得具有优异结果的光学活性 9,10-dihydrophenanthren-9-ols(高达 98 % 产率,>99 % ee和 >20 : 1 dr )。 条件优化...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范青华研究员课题组一直致力于芳香化合物的不对称氢化研究。近日,该研究小组利用碱促进的“互变异构去芳构化”策略,首次实现了9-菲酚衍生物的高效、高对映选择性不对称催化氢化反应,获得高达98% 的产率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