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蘵,中药名。为茄科植物苦蘵Physalis angulata L.的全草。分布于我国华东、华中、华南及西南。具有清热,利尿,解毒,消肿之功效。常用于感冒,肺热咳嗽,咽喉肿痛,牙龈肿痛,湿热黄疸,痢疾,水肿,热淋,天疱疮,疔疮。别名 蘵、黄蒢、蘵草、小苦耽、灯笼草、鬼灯笼、天泡草、爆竹草、劈柏草、响铃草、响泡子...
苦蘵1两,水煎服,每天2次,连服1~4天。治疗100例,有效率为95%。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苦蘵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1.《尔雅》郭璞注:蘵草,叶似酸浆,花小而白,中心黄,江东以作葅食。 2.《本草纲目》:酸浆、苦蘵,一种二物也,但大者为酸浆,小者为苦蘵,以此为别。败酱亦...
《江西民间草药》:孕妇忌服。 苦蘵的药方 ①治百日咳:苦蘵五钱,水煎,加适量白糖调服。(《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②治咽喉红肿疼痛:新鲜苦蘵,洗净,切碎,捣烂,绞取自然汁一匙,用开水冲服。(《扛西民间草药验方》) ⑧治牙龈肿痛:苦蘵八钱。煎水含漱。(《江西民间草药》) ④治湿热黄疸,咽喉红肿疼痛,肺热咳嗽.热淋...
苦蘵[kǔ zhī] kǔzhī 苦蘵 简体苦蘵 繁体- 拼音kǔ zhī 注音ㄎㄨˇㄓ 苦蘵的意思 1.植物名。茄科。草本。夏秋间开花,花或紫或白。果如珠,橘红色或深红色,可入药,有清热化痰的功用。 苦蘵 引证解释 ⒈ 植物名。茄科。草本。夏秋间开花,花或紫或白。果如珠,橘红色或深红色,可入药,有清热化痰的...
苦蘵(原变种),外文名Bitter 蘵 (original variant)。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被疏短柔毛或近无毛,高常30-50厘米;茎多分枝,分枝纤细。叶柄长1-5厘米,叶片卵形至卵状椭圆形,顶端渐尖或急尖,基部阔楔形或楔形,全缘或有不等大的牙齿,两面近无毛,长3-6厘米,宽2-4厘米。花梗长约5-12毫米,纤细和花萼...
苦蘵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它的相貌和茄子有几分相像,叶片为卵形,花梗纤细柔弱,大约一厘米长,花萼和花梗都有短柔毛。别看名字不好念,但是苦蘵是种很有意思的植物,快跟着小编了解下它吧。 聪明的苦蘵 苦蘵的花萼拥有典型的酸姜属植物特点,花后萼筒增大呈现卵球状,薄薄的一层宛如一张纸,它们就像襁褓一样,将里面的果...
⑧治牙齦腫痛:苦蘵八錢。煎水含漱。(《江西民間草藥》)④治濕熱黃疸,咽喉紅腫疼痛,肺熱咳嗽.熱淋:苦蘵五錢至八錢。水煎服。(《江西民間草藥》)⑤治水腫(陽水實證):苦蘵一兩至一兩五錢。水煎,分作二次,飯前口服。(《江西民間草藥驗方》)⑥治天皰瘡:苦蘵莖葉三、四兩。煎水洗,一日二次。鮮草更好。
苦蘵拼音kǔ zhī 注音ㄎㄨˇㄓ 词语解释 苦蘵[ kǔ zhī ] ⒈ 植物名。茄科。草本。夏秋间开花,花或紫或白。果如珠,橘红色或深红色,可入药,有清热化痰的功用。 引证解释 ⒈ 植物名。茄科。草本。夏秋间开花,花或紫或白。果如珠,橘红色或深红色,可入药,有清热化痰的功用。 引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
苦蘵——这个名字听起来可能有点陌生,甚至有些拗口,但当你走在城市的某个小道上或者乡村的野外小路旁。它很可能就在那里。静静地生长。这株植物曾被视为不起眼的“野草”,可它身上却隐藏着巨大的开发潜力,这是一种你可能没有想过的植物资源。在这篇文章中,我想和大家探讨苦蘵背后的秘密,以及它为什么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