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1)文章虽记“苦竹”,但先不写“苦竹”,而是写江南人喜食竹笋,并写到因为喜食甘甜的竹笋而“剪伐不顾”,行文可以说是“散”。(2)接着笔锋一转,也不直接写“苦竹”,而是由“甜”入“苦”,“苦笋”与所写之“苦竹”暗暗相结,可以说“散而不乱”。(3)至此,作者写出甘苦对比,“苦竹”因免于剪...
苦竹记译文苦竹记译文 明代王绂《苦竹记》 原文: 南方多竹,其民习于竹。京师人入南中,见竹不识其名者,以为异。余尝游于江南,见其种于寺观者,多有怪形。北人见之,或曰:“此乃筼筜,非竹也。” 余曰:“此乃苦竹,非筼筜也。” 盖筼筜节疏而叶大,苦竹节密而叶小,筼筜笋可食,苦竹笋不可食。故北人以...
苦竹记 [明]陆树声 江南多竹,其民习于食笋。每方春时,苞甲出土,头角茧栗,率以供采食。或蒸瀹以为汤,茹介茶舛以充馈,好事者目以清嗜,不靳方长。故虽园林丰美,复垣重扃,主人居常爱护,及其甘于食之也,剪伐不顾。独其味苦而不入食品者,笋常全。每当溪谷岩陆之间,散漫于地而不收者,必弃于苦者也。
尽管甘甜的竹笋似乎更受瞩目,但它们的结局却可能带来伤害。苦涩的竹笋虽然被弃置,却能避免被过度利用。这是否正如《庄子》中所述,世间之事并非全然以价值衡量,无用也能转化为有用?陆树声在《苦竹记》中揭示的,或许就是这样的生存哲学:在世间的纷繁中,苦涩的坚韧与低调,有时比甘甜的显赫更为珍贵...
译文:《苦竹记》 明代 陆树声 江南盛产竹子,人们习惯于吃竹笋。每当春天正当时,苞甲出土,头角长出来了,大多以供采食。有人认为汤可以蒸煮,做成茶来充当赠送,喜欢的人认为长期食用可以将眼睛清理好,不吝惜的食用,因为它时刻都在生长。所以虽然园林茂盛,复垣重锁,主人平时爱护,等到他收获...
苦竹记 江南多竹,其民习于食笋。每方春时,苞甲出土,头角茧栗,率以供采食。或蒸 以为汤,茹介茶 以充馈,好事者目以清嗜,不靳方长。故虽园林丰美,复垣重扃,主人居常爱护,及其甘于食之也,剪伐不顾。独其味苦而入食品者,笋常全。每当溪谷岩陆之间,散漫于地而不收者,必弃于苦者也。而甘者至取...
《苦竹杂记》 《周作人作品集》第一辑之《苦竹杂记》,“除《北大的支路》写于一九三O年十二月、《谈土拨鼠》的补记写于一九三六年一月外,其馀均写于一九三五年,且多写于六月之后。”几乎全是谈书的文章。周作人谈书,常由书及它,谈民俗、风情、文化等,所感所得,所言所指,多启蒙引导,今嚼之,仍醇香。
《苦竹杂记》收录四十余篇,多为杂文和“抄书”,属于简练淡远的后期文章。其中几篇“说鬼”,是周作人最喜欢谈论的题目之一。作者由此感受到普通人的人生境遇,生存愿望,觉得最是悲哀,又深可怜悯。看似说鬼,实为谈心,既追求真知,又不忘人情。在周氏著述中,此类文章最具情感深度。《苦竹杂记》由止庵精心校订。
笋常全。每当溪谷岩陆之间,散漫于地而不收者,必弃于苦者也。而甘者至取之或尽其类。然甘者近自戕,而苦者虽弃,犹免于剪伐。夫物类尚甘,而苦者得全。世莫不贵取贱弃也,然亦知取者之不幸,而偶幸于弃者,岂《庄子》所谓“以无用为用者比耶?此文出自明代·陆树声《苦竹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