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建炎三年(1129),两位军官刘正彦与苗傅发动兵变,以“清君侧”为名诛杀了宋高宗赵构宠幸的权臣王渊及众多宦官,并逼迫赵构将皇位禅让给两岁的皇太子赵旉。但这场兵变不仅并未扭转宋弱金强的糟糕局面,还导致了许多忠勇之士死于内乱,而皇帝赵构更是加深了对兵变的恐惧,过河抗击最终成为奢望。一、建炎南渡,忠...
1162年,宋高宗赵构主动退位,将皇位让给了宋孝宗。然而,这并不是他第一次退位,在三十三年前,他曾经退位过,不过那次是被迫的,因为当时南宋爆发了兵变,这就是“苗刘之变”,也被称为“明受之变”。这场兵变对宋高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加深了他对武将的猜忌,那么这场兵变是怎么引起的呢?一、宠信宦官 其...
刘正彦也是一位出色的抗金名将,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实在无人能及。本该被视为国之栋梁的人,在王渊、康履日益扩大的权力下,他们的忠心却被误解成了“弃权”的软弱。兵变的计划开始悄然酝酿。苗傅和刘正彦联手了,召集了不少在军中颇具影响力的将领,形成了一个秘密支持的势力——“赤心军”。他们再也受不了那些...
紧接着,苗傅和刘正彦以教阅军阵为名,率军顺利抵达行宫附近街巷,扼守要口,不放行人过往,堵住了行宫的出路。苗、刘进而闯宫搜杀了一大批宦官,最后逼迫高宗禅位于其三岁幼子赵旉,而以孟太后(隆祐太后)垂帘听政,改元“明受”。这场政变史称“苗刘之变”或“明受之变”。苗傅和刘正彦发动兵变之际,马扩正...
苗刘之变发生在南宋初年,其时宋高宗刚即位南渡不久,这起兵变对宋高宗日后的心理以及决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高宗本人在《祭勤王将士文》中斥责苗刘二人“包藏祸心,乘间辄发,逼胁上下,反易天常”,文官们也借机指责武将,中书舍人季陵上书称“今将帅拥兵自卫,浸称跋扈,苗刘窃发,勤王之师一至……此...
康履被腰斩,苗刘二人又逼迫宋高宗赵构退位,立年仅四岁的皇太子即位,赵构无奈只得同意。苗刘二人毕竟是武将出身,没有及时采取措施。各地韩世忠、张俊等人纷纷勤王平叛,苗刘二人无奈只能请赵构复位。最后苗刘二人兵变被弹压,二人被凌迟处死,经过此次的“苗刘之变”赵构从心里再也不信任武将。
苗刘兵变,又称刘苗之变、明受之变,是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由苗傅和刘正彦发动,诛杀宋高宗赵构宠幸的权臣及宦官以清君侧,并逼迫赵构将皇位禅让给两岁的皇太子赵旉的兵变。兵变消息传出后,苗、刘二人没有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各地将领纷纷采取勤王平乱的立场,出兵镇压,苗傅和刘正彦见局势失去控制,连忙奉赵构复辟,最后两人...
改建炎三年为明受元年。文臣吕颐浩、张浚及武将刘光世、韩世忠、张俊等起兵反对。苗、刘兵败逃奔福建,旋被擒杀,高宗遂复帝位。史称“苗刘之变”,或“明受之变”。 苗刘之变相关 壬午内禅 岳飞昭雪 符离战役 隆兴和议 陈亮上书 淳熙客户逃移法 李金起义...
从南宋王朝统治者的角度来看,苗刘之变是一次叛乱。任何历史事件只有把它与周围现象联系起来,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同样,将苗刘之变放在南宋初年错综复杂、激烈广阔的矛盾冲突中,会发现苗刘之变实际上是南宋军民不满高宗逃跑政策的怨气发泄。下面我们从南宋面临的矛盾、兵变参与者、兵变诉求、兵变后的建议措施、反对兵变...
苗傅,作为南宋抗金的骁勇将军,在面对金国的威胁时,曾以血肉之躯和金兵搏杀,他为保家卫国立下赫赫战功; 刘正彦,也同样是一位抗金名将,他在战场上的英勇无人可比。 他们本该被誉为国之栋梁,在王渊、康履不断扩大权力的背景下,他们的忠诚,被误解为“弃权”的懦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