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方 【方剂组成】茯苓12克,炙甘草9克,五味子14克,干姜9克,细辛9克,半夏15克,杏仁15克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此于苓甘五味姜辛夏汤更加逐水气的杏仁,故治苓甘五味姜辛夏汤证而有浮肿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39条: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
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 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方 【方剂组成】茯苓12克,炙甘草9克,五味子14克,干姜9克,细辛9克,半夏15克,杏仁15克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此于苓甘五味姜辛夏汤更加逐水气的杏仁,故治苓甘五味姜辛夏汤证而有浮肿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39条:水去呕止...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由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汤加大黄两部分组成:1、苓甘五味姜辛半杏汤除寒湿(饮),推之有寒饮方证:浮肿,舌体胖大、舌质淡,或舌边齿印,舌苔白、白润,或白厚,脉沉弦;2、大黄通腑清阳明之热,以治胃热上冲,从条文可知其方证;...
【方解】本方是由苓甘五味姜辛夏汤加杏仁而成。杏仁温化寒饮、降逆止咳,这里主要用其逐水气,故本方的适应证是苓甘五味姜辛夏汤证而有浮肿者。 【仲景原文解析】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39条: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
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的原文记载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以下是其原文及相关注解: 原文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38条: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39条: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
【方解】此于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再加通便的大黄,故治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证而大便难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40条: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 注解:若兼有面色如醉状,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故更加大黄以下其热。
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 出自《金匮要略》 辛甘酸苦温药状态方 【歌注】 苓甘五姜辛夏杏, 咳喘痰稀呕吐应。 组方:茯苓12g、甘草9g、五味子15g 、干姜9g、细辛9g、半夏15g、杏仁(去皮尖)15g 水煎服。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38条:咳满即止,而更复...
一、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证方证标准 1、特征症状(咳喘逆证水肿证或肢痹证):咳嗽、气喘,胸胁胀满明显,遇冷更甚,咯痰清稀量多色白,头面、肢体浮肿或者肢体厥冷,疼痛。 2、主要症状(水饮证):腹部满柔软或胃肠间水声辘辘,小便不利,或眩晕呕吐,呕吐白痰,或心悸。
【方解】本方即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再加大黄而成。大黄苦寒清热、泻下攻实,有通便作用,这里主要用其通便作用,来治疗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证兼见大便难者。《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40条:若面热如醉状,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 【验案】王某,男,43岁,1966年1月31日初诊,自幼咳喘,反复发作,今...
本方即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再加大黄而成,大黄苦寒清热、泻下攻实,有通便作用。这里主要用其通便作用,来治疗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证兼见大便难者。 苓甘五味姜辛夏杏大黄汤皮肤病应用 【欧阳卫权教授应用心得】 金匮之苓桂五味甘草汤、苓甘五味姜辛汤、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