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35岁时因为不赞成王安石的革新措施,于是便自请外放,被任命为杭州通判。诗人在赴任途中经过江苏盱眙的龟山,忽然想起五年之前的一段往事,当时苏轼曾护送父亲的灵柩经过这里,于是便感慨万千地写下了这首七律。诗的大意是:我一生到处漂泊,到底是在追求什么?再次来到龟山,眨眼间就已经过去了5年。这些年来我东...
首联写诗人护送其父灵柩,再过龟山,已有五年之久。“飘荡”一词体现了诗人的羁旅漂泊,居无定所,茫然抑郁,为全诗奠定感情基调。颔联中“身行万里”紧扣“飘荡”,写出了一生阔远奔波,表达自己羁旅漂泊,不知何时是头的酸楚。颈联“地隔中原劳北望,潮连沧海欲东游”两句,站在龟山上隔着中原向北方望去,面对仕途的挫折...
龟山宋代:苏轼 我生飘荡去何求,再过龟山岁五周。 身行万里半天下,僧卧一庵初白头。 地隔中原劳北望,潮连沧海欲东游。 元嘉旧事无人记,故垒摧颓今在不。 (宋文帝遣将拒魏太武,筑城此山。 )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
总之,《龟山》诗确实写尽了诗人当时的“飘荡”之苦,然而,相比其羁旅漂泊曲折坎坷的一生,这些顶多算是“冰山一角”。事实上,苏翁一生的“飘荡”与这首诗并无多大的关联。应该说,造成苏轼人生苦难的 原因主要是时代造成的,是黑暗官场造成的,当然其次也应有个人的原因(恕不在此论及),但无论如何,《龟山...
(9分)龟山 苏轼我生飘荡去何求?再过龟山岁五周。身行万里半天下,僧卧一庵初白头。地隔中原劳北望,潮连沧海欲东游。元嘉旧事无人记,故垒摧颓今在不。【注】①本诗写于“乌台诗案”发生前,朝中奸佞正罗织罪名打击苏轼,他于熙宁四年自请外放赴任杭州通判,途径江苏盱眙县北的龟山。而苏轼曾于治平三年(五年前)...
葛洪等众多著名道家人物传说在此流传的就只有瓦屋山了。而著名的文宗、道士苏东坡就出生在这里,从小在这片区域长大、学习、生活甚至娶妻。所以说一切都不是巧合,苏轼名句里的“竹杖”就是来自他的家乡昆仑龟山。最后,用苏东坡一首描写他的家乡瓦屋山的诗结束本篇的推理:“瓦屋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余天”。
宋代:苏轼 我生飘荡去何求,再过龟山岁五周。身行万里半天下,僧卧一庵初白头。地隔中原劳北望,潮连沧海欲东游。元嘉旧事无人记,故垒摧颓今在不。苏轼曾在《和子由渑池怀旧》诗中写道,“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他认为人生经常都有偶然之感,自从失意离京之后,更有漂泊不定之感。苏轼于治平...
苏轼《龟山》“地隔中原劳北望,潮连沧海欲东游”全诗赏析 龟山 苏轼 身行万里半天下,僧卧一庵初白头。 地隔中原劳北望,潮连沧海欲东游。 元嘉旧事无人记,故垒摧颓今在不? 【注释】 ①龟山,在今江苏盱眙县北。 ②中原,借代汴京。 ③元嘉旧事,公元450年,北魏拓拔焘兵临盱眙,南宋文帝刘义隆部将宋璞、臧质在此...
不过在唐朝、北宋时期,依据《元和郡县图志》及《元丰九域志》的记载,洪泽浦、龟山镇皆属盱眙;浮山在盱嘉分治时归属嘉山至今还不到百年。这是苏轼第一次在泗盱留下诗作。《苏轼年谱》记此行是苏轼第一次过淮。第二次过淮,就是前文所列的第一次横渡淮河,即熙宁七年(1174)九月,苏轼在杭州通判任上移知...
当然,此辩才非彼辩才,这是苏轼五年前路过泗州时结交的龟山辩才师,而非杭州上天竺的辩才法师, 元丰二年三月,苏轼离开徐州,途经泗州赴湖州上任时,乌台诗案未发。 如今,龟山与故人仍在,但苏轼的心境却不复当年:所谓“是身如浮云,须臾变灭”,眼前的龟山与淮水如故,高僧的修为更深,我又何苦再去挣扎于功名之间?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