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恐冰容不入时”表面写红梅生怕其冰肌玉骨不入时俗,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因不为世俗所容而产生的忧危孤独的心情。 “诗老四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石延年根本不知道红梅的品格,只看重绿叶与青枝。运用典故,“绿叶与青枝”,石延年《红梅》诗有“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句,在此,苏轼是讥其诗的浅近,...
红梅 苏轼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B. “自恐...
苏轼红梅三首译文全解 《红梅三首》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七言律诗组诗作品。第一首诗以拟人的手法,写红梅也是写诗人的风骨本性。第二首诗以烘托的手法,写红梅也是写诗人的独特风姿。第三首诗以自感的手法,写红梅也是写诗人的新生面貌。整组诗以红梅喻人,实际也是诗人自己人格精神的真实写照,显示了诗人在困境...
苏轼在词中通过描绘红梅,表现出它虽偶现桃杏色,但始终坚持孤傲本性。这种形神兼备的描绘方式,使得红梅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其中,“休把闲心随物态”一词,意在表达红梅应保持其闲淡雅致的心性,不受外界影响。紧接着的“诗老不知梅格在”一句,点明了红梅之格高于桃杏,并非仅仅在于其青枝绿叶的有无。苏轼对...
《苏轼红梅三首其一》的作者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以及政治家。他出生于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是北宋中期文坛的领袖,其作品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苏轼的诗以豪放、清新、富有哲理著称,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③苏轼的《红梅》围绕“红梅”这一意象来写,实则是托物言志,借赞美梅花的孤傲超俗、冰清玉洁的品质来赞美那种不同流俗,卓然独立的崇高品质。 【导语】 苏轼的《红梅》借梅花抒怀,表达了诗人在逆境中坚守自我、不随俗流的品格。全诗通过细腻的比喻和生动的描写,刻画出红梅的独特风姿和内心挣扎,凸显出一种清高脱俗的...
红梅苏轼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苏轼确实写过关于红梅的诗,其中最著名的一首是《红梅》。以下是这首诗的全文及解析: **《红梅》** 年年芳信负红梅, 江畔垂垂又欲开。珍重多情关伊令, 直和根拨送春来。 **解析**: - **首句“年年芳信负红梅”**:诗人以略带遗憾的口吻开篇,表达了每年红梅都未能如期绽放,辜负了人们的期待之情。“芳...
苏轼的《定风波·红梅》以梅喻人,通过描绘红梅的独特风骨,展现其超脱世俗、坚守自我的精神境界。此词是苏轼贬谪黄州时期的代表作之一,融合了物象与人格,表达了词人在逆境中的豁达与孤傲。 创作背景与主题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身处人生低谷时,借红梅寄托情志。石延年《红梅》诗触发其灵感...
“绿叶与青枝”:苏轼《志林》卷十说: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至陋语,盖村学究体也。”苏轼的意思是批评石曼卿的《红梅》诗,只从“无绿叶”和“有青枝”这一点上来,分辨红梅与桃,杏的区别,确实太简单、太乏味了。这是专求形似,而没有抓住红梅的神韵所在,所以苏轼讥之为“至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