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并不是说苏轼不是学霸,不善于考试,苏轼考试最出彩的时候,是在公元1061年的另一次科举考试中。公元1061年,也即嘉佑六年,宋仁宗下诏,在已经考取进士的士子中进行一次“制科考试”,选录一批特殊人才。苏轼与弟弟苏辙在这次考试中表现优异,苏轼的成绩为“入三等”,苏辙的成绩是“入四等”。为什么“入...
嘿哟,朋友!强烈推荐这个东东~ [穿成苏轼的病秧子哥哥[北宋_科举] 作者 南伍.txt]给你放这儿啦~ 这个资源你喜欢不,还想了解其他类似的资源不?
苏辙是苏轼的亲弟弟,又和苏轼、曾巩是同年参加科举,作为当年考场亲历者,他为哥哥写的墓志铭极具迷惑性,就连《宋史·苏轼传》都引用了这个观点。实际上,宋朝科举虽然实行糊名制,但苏轼和曾巩的文风截然不同,这篇《刑赏忠厚之至论》更是完全不符合曾巩文章的特点,以欧阳修的的眼力他不可能看不出这篇文章不...
苏轼金榜题名时:“千年科考第一榜”科举制自隋朝以将至清朝终结,共有1300多年,而北宋嘉佑二年21岁的苏轼金榜题名的科举考试堪称科举史上的最高峰,人们也把这一年的进士榜称为龙虎榜:无论是主考官耀眼阵容,还是龙虎榜上璀璨群星,还是期间的逸闻趣事,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一直被世人津津乐道。牛人牛榜 首...
这里面的“公”,指的就是苏轼。从上面文字可以看出,苏轼有3个成绩,一个第2名,一个第1名,一个乙科。这就更是让人一头雾水了,又是第一,又是第二,又是乙科,怎么回事?千年以来争论不休。其实,这都是对古代科举考试缺乏常识所致。第1个常识:1057年的第一次考试叫“会试”,考4场,苏轼勉强过关 ...
苏轼这次参加的是制科考试。制科即制举,又称大科、特科,是封建王朝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它和我们平常说的进士科(贡举)都是科举制度的组成部分。在宋朝制科时停时置,不太兴旺,但在宋仁宗和宋英宗时达到极盛。从宋仁宗天圣七年开始,到宋英宗一直延续了四十年。置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博通典坟达于教化,才识...
先来说考官,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千古第一伯乐。梅尧臣,被后世称为“宋诗开山祖师”。王珪,他自己考科举时全国第二,榜眼,后来更是当了16年的宰相。这一届的考生,首先是我们特别熟悉的苏轼苏辙和曾巩。唐宋八大家,唐朝宋朝加起来才八个人,这次考试就选出来三个。程颢、程颐,著名的北宋二程,理学大师。还...
不少人由此认为,苏轼应该是当年科举的榜眼。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主考官欧阳修剧照)古代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等多个等级。其中,乡试是省一级的考试,通过者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是在京城举办的全国性统一考试,通过者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为皇帝亲自主持的终试,第一名为状元,第二...
苏轼那届科举考试有多牛?千年一遇! 你知道苏轼参加的那次科举考试有多厉害吗?1056年,苏洵带着19岁的苏轼和17岁的苏辙进京赶考。这一年,科考大神们云集,共录取了899人,其中进士科388人。这些考生中,有9人后来成为宰相,《宋史》有传者达24人,他们的成就横跨文学、思想、政治乃至军事多个领域。因此,这一届科举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