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嘉佑二年,苏轼与章惇同一年参加科考,两人都金榜题名。苏轼喜笑颜开,章惇垂头丧气。因为章惇的侄子也参加了这一届科举中了状元,而当叔叔的章惇只跻身二甲。他一怒之下,封还了录取通知书,回家复读。过了几年,章惇考了全国第五、开封府第一,这才罢休。由此可见章惇之个性。章惇被派到商洛县当县令...
这件事让章惇很是得意,圈马赶上苏轼,抚摸着苏轼的背说:兄弟,你以后一定不如我。这一年苏轼25岁,章惇也不过27岁。两个人的性格已经表现出来几分了,苏轼倾向于洒脱清淡的性格,虽有豪放气,却不做逞强事。章惇则是一腔热血,却敢说敢做,有一股拼命争强的好胜劲。03 1066年章惇离开商洛任上,本来是受...
寺中有山魈为害,客人不敢在里面住宿,章惇独自住在里面,山魈不敢出来。到达仙游潭时,俯首看去,下临绝壁,两岸极窄,横着一根独木桥似的木头。章惇要苏轼走过仙游潭,在壁上题字,苏轼不敢过。章惇迈着平稳的步子走了过去,用一条绳索系在树上,踩着上下移动,面不改色。他用笔蘸满墨漆在石壁上大字书写道:“章惇...
苏轼与章惇是准同年。两人青年时同年登第(后章惇因故再考),又同在陕西为官,交游甚密。 乌台诗案中,章惇力抗宰相,对苏轼有救命之恩。苏轼被贬黄州后,章惇更主动致书问候,雪中送炭,不避嫌疑。 苏轼那首“高情犹爱水云乡”的赠章惇诗,写于元丰年间,两人直到元祐初年仍交好。 并非如宋人野史笔记所诬称的...
苏轼与章惇是好友,但从来不是同党 两人曾是互相信任的好友,但政见立场并不一致。 苏轼入狱,新党权贵章惇挺身相救,是出于对朋友的义气,并不是基于章惇认可苏轼的理念和做法,相反,他认为苏轼有错,需要改正。 比如苏轼信中记载,被贬黄州后,章惇来信安慰:“若痛自追悔往咎。清时终不以一眚见废。”《与章子厚书...
苏轼和章惇,是北宋中晚期政坛上一对不容忽视的双子星,他们以各自的异光投射在对方身上,照出了各自的率真与丑陋。苏轼人人称道,成为文坛传诵的佳话,章惇却入了《奸臣传》,青史留下骂名。 宋朝立国以来,崇文抑武,到了仁宗时代,这一国策结出了累累硕果。仁宗嘉祐二年的殿试,达到“科举制的最高峰”。这一年榜上...
苏轼与章惇:“密友”何以成“仇敌”苛责与神化 苛责先贤与为尊者讳,两者皆非对待历史人物的正确态度。前者让我们失去对一种伟大品格和伟人特殊贡献的敬畏;后者,则会导致大多人将先贤供奉到神龛里去,只能烧香、跪拜,无法亲近和效仿。是人总是会有人性的弱点和缺陷,我们不必因为某巨公伟人有缺点,就忽略或抹杀...
子厚:章惇字子厚。嘉祐中,东坡签判凤翔,结谊章惇,此后亦友亦敌,延续几十年。元丰初“乌台诗案”,章惇虽为新党,仍极力营救东坡。当然,元祐初,章惇被逐,特别与苏辙结怨,以至绍圣中多方迫害苏轼兄弟,东坡均宽僳处之。 到元符末,建中...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与章惇的不期而遇。这年,来自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的苏轼和来自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的章惇赴京参加进士科考并高中金榜,章惇名列一甲,苏轼名列四甲。同一榜进士称“同年”,苏、章二位“同年”一见如故且相见恨晚,苏轼的文采在圈内已小有名气,而章惇也算得上是学霸中的...
“平时惟子厚(章惇)与子由(苏辙)极口见戒,反复甚苦。” 你看,章惇对苏轼曾经绝对是真爱。 政治斗争到底是有多残酷,才能让曾经的好基友后来反目至那般田地呢?可惜,历史上并没有很考证的记载。 唯一可确定的蛛丝马迹就是后来章惇贬官乃是苏辙上书弹劾所致,虽然苏轼曾就此去信安慰章惇,但在爱憎分明的章惇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