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湘潭大学教授易漫白想提高自己考古教学的质量却不得要领,便壮着胆子带着3名年轻教师来到苏秉琦家中求助。面对远道而来的求学者,苏秉琦连续四五天,每天下午讲几个小时课。易漫白事后才知道,那时先生患上了带状疱疹,疼痛难忍,却不曾透露丝毫。“他爱学生。有时候,我甚至感觉这种爱超过了对自己孩子...
苏秉琦从中国考古的实际材料出发,正确运用和发展了这种方法论。此后的考古学研究中,皆以此为范例,形成普遍使用的“型”和“式”的概念,苏秉琦也被公认为中国考古类型学的奠基人。50年代末,在陕西华县北大考古实习工地,苏秉琦继续用类型学方法研究仰韶文化并辅导学生,受学生们提出的“见物不见人”等意见的触动,...
日前,苏秉琦先生的长子苏恺之撰写的《我的父亲苏秉琦——一个考古学家和他的时代》一书,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今天,我们约请苏恺之先生讲述书里书外关于其父苏秉琦的故事。提起家父,我有很多话要说。虽写了25万字的书稿,仍觉意犹未尽。另一方面,我仍然不能用一句话或是近百个字来概括我对他的想...
虽然学生批判他的研究“见物不见人”,但苏秉琦自己并不这样想,因为他历来主张“考古学本身就是隶属于历史学的范畴,就是要弄清历史,历史就是讲人类的活动”,所以他认为自己的研究和学生们的主张“没有根本性不相容的矛盾”。那么症结究竟何在?为此苏秉琦“经...
苏秉琦先生是我国著名考古学家,是考古学中国化、考古学“中国学派”的重要代表。2021年,在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之际,我们出版了《苏秉琦往来书信集》(全三册),收录苏秉琦先生家藏及征集的往来书信1047封,时间跨度从1935年开始到先生去世后的2003年。我们希望以此书出版为契机,逐渐收集到更多的苏先生通信,让我们继续...
左起:苏秉琦、徐旭生、黄文弼、夏鼐、许道龄、陈梦家 1964年3月18日至25日,文化部在河北省易县燕下都遗址召开“大型古遗址保护工作座谈会”。父亲在3月22日作了发言,发言的头一段话就提出了“大文物”和“大遗址”的概念。他说:“大文物,指不能移动的,和移动后削弱了其研究价值的文物。整个一个泰山就是...
苏秉琦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中国考古学家。1909年10月4日生于河北高阳。1934年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历史系,1934〜1949年任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1949年至今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1952〜1982年兼任北京大学教授、考古教研室主任。1979年后先后当选为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和理事长。1983...
高阳籍学者苏秉琦: 中华文明“满天星斗”说 苏秉琦(1909-1997),河北高阳人,1934年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历史系,之后在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任副研究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主任、教授,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考古学主要开创者之一,奠定了考古学发展的理论基础考古学...
苏秉琦先生是新中国考古学的主要奠基人,是考古学“中国学派”的倡导者,是北京大学考古学科的创办人。 2019年是苏秉琦先生诞辰110周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定于2019年10月12日至13日举办“苏秉琦与中国考古学:反思与展望”学术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