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番话,也恰好适用于幼公(戴叔伦,字幼公)的这首《苏溪亭》。应该是女子在思念不归的情郎吧!苏溪亭外,芳草萋萋,写出了地点和时间。游子不归的离恨,如无情更在斜阳外的春草,渐行渐远还生。细雨滴湿了流光,别后的岁月里,你是否因记得送别的绿罗裙,而处处怜芳草?那是我对你不尽的思量。料峭春寒,我...
苏溪亭:在现在的浙江义乌市。 漫漫:无边无际。 十二阑:乐府古曲中有阑干十二曲。 燕子不归:远方未归的游子。 汀(tīng):水边平地。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写于公元781年(唐德宗建中二年)仲春。当时,诗人由浙江东阳赴湖南曹王李皋幕府,途经义乌的苏溪时,观赏江南温婉秀丽的晚春美景图,在苏溪亭中有感而作。 鉴赏...
《苏溪亭》里提到的苏溪亭,就像一个神秘的坐标,不仅承载着戴叔伦的情感,还隐藏着一段有趣的地理历史故事。苏溪,在今天的浙江义乌。在古代,这里可是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好地方。苏溪亭就坐落在苏溪边上,它可能是一座供行人休息、赏景的亭子,就像现在公园里的观景亭一样。在那个交通不太发达的年代,人们出门...
📜《苏溪亭》是唐代诗人戴叔伦的作品,描绘了春日苏溪亭的美丽景色和诗人内心的愁绪。诗中写道:“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描绘了苏溪亭外野草青青,无边无际的景象,以及有人在亭中倚栏而立的情景。🌸“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这两句诗表达了燕子尚未归来,春光已逝,杏花在烟雨中显得凄寒的意境...
📜《苏溪亭》是唐代诗人戴叔伦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首句点明地点和节候,次句描绘倚阑人的形象。三四句则以春光将尽、燕子未归、烟雨笼罩下的沙洲杏花失去鲜艳色彩为喻,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全诗含蓄委婉,情感隽永,充满情趣。🌿📖诗中“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一句,更是将春光逝去、燕子未...
书法创作:戴叔伦诗韵人情,隽永醇厚的《苏溪亭》(张德进)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常州)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 苏溪亭 唐代:戴叔伦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诗的首句交代了地点与时节。诗人在浙江义乌的苏溪亭,地处江南。“草漫漫”写出了亭外碧草无边。由此可见,此时是暮春时节。在古时候,“草漫漫”也常用来形容绵长的情愫。这个时节,烟雨朦胧,春草漫漫,或多或少会勾起人的愁绪,为后句渲染了环境气氛。接着,一句“谁倚东风十二阑”,使用了设问形式,托出了主人...
写的虽然是浓郁而迷人的暮春景色,暗喻的却是心中情,委婉地表达了对远方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总起来看,戴叔伦这首诗虽然题为《苏溪亭》,看似是吟咏苏溪亭的诗作,实则是写在苏溪亭观景时的所见所感,重点运用比兴手法,通过暮春之景,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离愁别绪,散发出浓浓的思念之情,余味悠长,耐人寻味。
今天我们来欣赏唐代诗人戴叔伦的《苏溪亭》。🌳首句点明了地点和节候,让人仿佛置身于春意盎然的苏溪亭旁。次句描绘了倚阑人的形象,仿佛就在我们眼前。🌸三四句则具体而婉曲地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春光将尽,燕子尚未回归旧巢,烟雨笼罩下的沙洲上,杏花失去了鲜艳的容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