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朝,苏州织造李煦的数百件奏折均是用宣纸和黄粉纸多层封裹,别无其他保护装置。而其后的奏折,则按规定用木制折匣或用贴有印花的夹板作为保护装置。雍正朝,折匣由皇帝赐发并备有小锁,宫中及具折官员本人各有钥匙一把。这表明清朝( ) A. 朝政决策科学化 B. 皇帝对官僚的控制加强 C. 军机处权力膨胀 D....
李煦虽身为织造署重任,但在现存的众多奏折中,大部分都牵涉到苏州晴雨录和苏州米价录两项。这是因为康熙帝即位后,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仓廪足,社稷安,为此康熙在位时曾多次对江南一带进行灾年豁免税赋,或是酌情减少税赋,其间李煦也曾有建议适当减免,因此李煦在苏州有个外号“李佛”,意思是他对地方百姓还算是比较照顾...
苏州织造李煦曾对康熙帝不敬? 李煦,康熙的亲信,江宁织造曹寅是其妹夫,在任苏州织造达三十年之久。 自李煦出任苏州织造后,康熙帝五次南巡,为报答皇恩,李煦、曹寅精心筹备、隆重恭迎,沿途设建康熙帝喜欢的宏伟建筑。康熙帝深感李、曹二人对他的忠心与虔诚,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加授李煦大理寺卿衔、加授曹寅通...
作为清代三家织造之一的苏州织造,无论是在成立时间还是其规模影响,可以说都是排在前列的。在苏州掌控织造署三十一年的李煦,在苏州也留下了无数的故事和传奇。李煦作为为皇家办差的派驻官员,虽然品级不算高,可是因为身负特殊使命,直接对康熙帝密奏江南情报,因此就连地方督抚都要敬他几分。毕竟康熙数次南巡驻跸之地...
1715年,苏州织造李煦利用康熙帝所赐稻种在苏州进行双季稻试种,后来将收获的稻种散发到北方的京津等地进行试种,取得了较好收成。同时,适应性强、无地不宜的高产作物番薯也由福建等沿海地区推广到河南、山东、河北、陕西、贵州等省。这说明清代( ) A. 完善了农村经济结构 B. 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C. 解决了北方...
李煦之父光禄大夫广东巡抚李士桢暨李煦嫡母一品夫人王氏画像 (昌邑市博物馆藏) 《红楼梦》故事中有“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之说,四家关系紧密,这在现实中确有原型。 康熙时期的三大织造江宁织造曹寅、苏州织造李煦、杭州织造孙文成,便有...
跟苏州的关系更为密切的,是雪芹的祖父曹寅和舅祖李煦。曹寅于康熙二十九年六月由内务府广储司郎中出任苏州织造,在苏州三年,后调南京,接着是曹寅的妻兄李煦继任苏州织造,长达三十年之久(康熙三十二年至六十一年)。他们两家均为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人,曹寅的母亲孙氏和李煦的母亲文氏,都曾做过康熙的保姆,所以他俩同时...
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康熙帝要求李煦直接向他报告信息,并强调不能让其他人知道,这反映出康熙帝希望通过秘密上奏的方式直接掌握地方事务,削弱中间层官僚的影响,以便更有效地集中权力于皇帝个人,从而强化君主专制统治,B项正确;密折制度不涉及中间的监察官员,因此也不存在扩大监察官权力的现象,排除A项;奏折制度有利于...
1709年,康熙帝在对苏州织造李煦《奏进晴雨册并请安折》中朱批:“朕无可以托人打听,尔等受恩深重,但有所闻,可以亲手书折奏闻才好。此话断不可叫人知道。若有人知,尔即遭祸矣。”由此可知,清初实行奏折制度旨在( ) A. 扩大监察官的权力 B. 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C. 降低官员行政风险 D. 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