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三下午是村中亮灯的时候,那时,村民全部出动,对各家的苇子灯进行点评。”王军强说,元宵节是表演苇子灯阵的高峰期,那几天,村民个个披红挂彩,热闹极了。“上齐了要八十个人呢!”王军强说,苇子灯阵是一种将工艺制作与舞蹈表演有机结合的民间艺术形式,主要表演者32人,其中擎灯的24人,每人一杆,...
“到了明朝中后期,有一名聪明好学的王看村村民非常喜欢贾璧村的苇子灯阵表演。但是贾璧村村民不教他怎么跑,他就躺在村外地里,听那边的锣鼓声。他边听边拍着胸脯,把鼓点都熟记在心。”说起苇子灯阵的来历,王军强打开了话匣子。 多少年来,贾璧村的苇子灯熄...
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苇子灯阵的发展和文化内涵,王军强还带领学生们参观了位于东王看村党群服务中心院内的苇子灯阵展厅。一进入展厅,孩子们的目光便被一盏盏漂亮的苇子灯所吸引。“苇子灯阵多在春节期间的夜晚进行表演,场面盛大、气势壮观”“24杆象征农历一年二十四节气风调雨顺”“传统的苇子灯阵节目有《跑...
代表河北受邀展演 为邯郸市唯一项目 2024“点亮中国灯”活动是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与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邀请了全国13个国家级灯会非遗代表性项目和16个国家级灯彩非遗代表性项目参加。2月2日晚 峰峰苇子灯阵亮相 南京市著名旅游景点秦淮区夫子庙 队员们手持苇子灯 配上酣畅的锣鼓...
来自峰峰的国家级非遗项目苇子灯阵 代表河北受邀展演 为邯郸市唯一项目 2024“点亮中国灯”活动是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与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邀请了全国13个国家级灯会非遗代表性项目和16个国家级灯彩非遗代表性项目参加。
峰峰矿区有这样一句俗语,“东王看的苇子灯,一铺就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灯会(苇子灯阵)传承人王军强自豪地说:“这句俗语的意思是,只要东王看村的苇子灯聚在一起了,就能跑。传到现在400多年了,家家户户的青年都会跑。” 王军强正在制作苇子灯。
苇子灯阵表演现场。刘学维摄/光明图片 表演者身着红色服装,高擎五颜六色的苇子灯,或走或跑或跳跃,不断变换队形。随着阵法变换,高潮迭起,恢宏壮观。灯阵中有高处苇子灯,低处小圆灯,各式灯笼穿花飞转,流光溢彩。彩花配彩灯,灯阵映人影,奇妙的灯笼海洋中流淌着浓浓的乡风民情。制作苇子灯可是村里的大活儿...
“苇子灯阵”在国内是一枝独秀,目前只有峰峰矿区义井镇东王看村有,该村苇子灯阵流传久远。2008年,“苇子灯阵”入选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名录。 关于“苇子灯阵”的起源,一说是战国名相蔺相如根据“八阵图”所创。相传蔺相如出生在磁县贾壁村,该村和东王看村相邻。逢年过节,蔺相如将带回的...
苇子灯阵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战国蔺相如生于磁州西部贾璧村,与东面王看村仅数里之隔。蔺相如逢年过节回老家,家乡父老怕其搭黑迷路,便举着高杆灯笼出村迎接。王看村乡亲出于对他的敬仰,便割取芦苇绑扎成高杆灯笼,护送相如走过山岭。这一习俗,东王看村世代传承,逐步演绎成“苇子灯阵”。二说,...
本文旨在整合并分析关于苇子灯阵的参考文献,结合具体实例与数据,深入揭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历史传承及文化价值。 一、苇子灯阵的历史渊源与传承 1. 历史背景与起源 苇子灯阵的历史可追溯至战国时期,彼时的原磁县贾壁村一带,已有逢年过节演出苇子灯的风尚。据《磁县志》记载,苇子灯最初是作为祭祀活动的一部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