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之安 Ernst Faber 1839-1899,他是 19世纪德国新教传教士。 1864— 1899年 ,他在中国从事传教活动达 3 5年之久。他以“文字传教”为工作重点 ,一方面用中文写作了若干宗教宣传品和介绍西方文化的读物 ;另一方面 ,他也有意识地研究中国 ,把中国的各方面情况和他自己的认识介绍到西方社会。然而花之安的研究...
联系上下文可知,花之安并没有创用“美学”这个词,黄兴涛文章所称出现“美学”一词实际是由错误的标点所致,而并非原文含义。 尽管如此,花之安并非没有用汉语翻译过Ästhetik一词,而是采取了别种译法。1873年,花之安用中文撰写出版的《大德国学校...
在西方中国观急转直下、列强致力于武力殖民扩张的背景下,花之安不需要也不可能效仿明清之际的耶稣会士通过赞美中国来唤起西方对在华传教的兴趣。通过向西方公众呈现一个负面的中国形象,花之安让他们相信,曾一度被视为楷模的中国文化传统无法革除中国当前的弊端,中华文化必须被以基督教为主体的欧洲文化所取代,“...
花之安对于未来美好图景的描绘:“诚能得中国君子同心合力,共往西国,真心求耶稣之理,不囿于故见,不拘于小枝,精通西人格物、数学、天文各项之蕴奥,由此发出妙义,以创制显庸,并不必假手于他人,斯可长久而不坏。”正是时人所追求的中华民族之独立富强,故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加之花之安对中国时弊的批评...
正如笔者曾指出的,1873年,花之安以中文著《德国学校论略》(后又名“泰西学校(论略)”或“西国学校”)一书,较为全面地说明了德国的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制度,其中曾论及德国太学院(即大学)的“经学”“法学”“智学”“医学”四类课程。在谈到“智学”门所开课程时,他提到了西方的美学学科。花之安将“智...
花之安,全名Ernst Faber,19世纪德国新教传教士,出生于1839年的科堡。他的学术生涯丰富而多姿,先是在巴门神学院接受神学教育,之后又于23岁之际赴巴塞尔大学与杜宾根大学进修,进一步深造。他的学术兴趣广泛,特别是对植物学的热爱,促使他在哥达大学从事相关研究。1865年,花之安响应巴色会的召唤,踏上...
人物简介: 一、花之安担任职务:花之安目前担任禄丰县川街乡农具修理门市部法定代表人;二、花之安投资情况:目前花之安投资禄丰县川街乡农具修理门市部最终收益股份为0%;老板履历 图文概览商业履历 任职全景图 投资、任职的关联公司 商业关系图 一图看清商业版图 ...
爱企查为您提供花之安2024年企业商标信息查询,包括企业商标注册信息、商标logo,商标类别等企业商标信息查询,让您更轻松的了解花之安商标信息,查询更多关于花之安商标信息就到爱企查官网!
在花之安的中国观中,他对中国文化的评价带有明显的西方中心主义倾向。他认为中国文化的落后和不完善,需要西方文化的输入和指导来改进。这种观点反映出他对中国的不客观评价,以及对中国文化本质的误解。他忽视了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价值,仅仅将其视为需要改变和提升的对象。在传教过程中,花之安将...
> 花之安 德国礼贤会 (Rheinish MissionarySociety)传教士。清同治四年(1865)至香港,后至广东内地传教。光绪十一年(1885)加入同善会(Weimar Mission)。次年至上海。二十四年德国占胶州湾后,至青岛,次年卒于该地。对中国思想有较多研究。著有《西国学校》、《自西徂东》、《儒学汇纂》、《中国宗教学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