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芒口,顾名思义,是指在烧制过程中,瓷器口沿部分因未施釉或釉层脱落而露出的胎骨现象。这种露出胎骨的口沿部分,因其质地较粗糙,色泽与釉面不同,故称为“芒口”。其主要原因是采用覆烧法烧造,这种方法虽然提高了产量、降低了成本,但容易导致口沿部分无法施釉或釉层脱落,从而形成芒口。📜 历史背景 芒口瓷...
具体断代可以参考以下特征: 宋代芒口瓷器:胎体细腻,釉色莹润,芒口部分处理规整,器型多为碗、盘等日用器皿。 元代芒口瓷器:胎体相对厚重,釉色偏青或偏白,芒口部分略显粗糙,器型多样,包括罐、瓶等。 明清芒口瓷器:这类瓷器较为少见,若存在,其工艺和装饰风格会带有明清时期的典型特征,如青花、彩绘等。 通过对比...
🌾 在《辞海》中,“芒”有多种解释。它可以指禾本科植物的细小刺状物,也可以指麦穗上的针状物。在《宋史》中,有关于“芒”的另一解释,即稻穗上的针状物。这让我们联想到定窑瓷器的“芒口”,是不是因为瓷器口部无釉而导致的露胎现象呢?🔍 这种露胎现象,使得瓷器表面看起来毛毛糙糙,因此被称为“芒口”。
定窑覆烧方法一般认为始于北宋,河北定县两座塔基出土一百多件北宋早期定窑白瓷,盘碗确是用普通匣钵装烧,覆烧还没出现;文献提到北宋宫廷不用定瓷,是因为有芒。芒是指用覆烧方法,而出现口部无釉的缺点,定窑创烧覆烧法的时间似在北宋的中期。由上文可知,两位专家认为:古文献所书“有芒”,指定窑覆烧工艺产生...
尤其是定窑瓷器的芒口工艺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瓷器特点,定窑瓷器的瓷质坚硬细腻洁白,而且胎体薄,用手轻扣有犹如金属的声音,釉面洁白温润如玉,瓷器表面刻画代有装饰性的纹饰,使瓷器具有非常的具有欣赏性,瓷器形态大多以碗盘居多,瓶壶等也有,口沿处大多不施釉,高端的瓷器会在口沿处包金银铜口,用来装饰和掩饰...
器物口沿处无釉的瓷器。因宋代定窑发明了覆烧工艺而产生,覆烧时由于器口紧贴垫圈,口部不能挂釉,露出一线胎骨为毛口,俗称芒口。为了弥补芒口的缺陷,往往以金、银、铜圈镶在口沿上作为装饰,更显豪华富贵。受定窑影响,宋景德镇及东南地区青白瓷窑也生产芒口瓷,优点是产量高,变形小;缺点是器物口沿无釉,使用不方...
由于芒口瓷的边缘处没有釉,因此需要用金、银、铜等金属包住口沿,这样就可以在使用时避其芒刺,并使得瓷器更为富丽华贵。 宋代 包铜口定窑刻牡丹纹花口盘 环形支圈组合覆烧法复原图 由于烧制技术的改变,定窑才出现了“芒口”这个小缺陷,但其实当时有芒口的瓷器绝不仅仅是定窑。自从定窑开始使用覆烧法之后,吉州...
芒口瓷器,是一种具有特殊形状的陶瓷器皿。芒口是指瓷器上凸起的一圈边缘,类似于木桶上的箍。这种瓷器在唐代被称为“枣核口”,是唐代陶瓷器中的一种非常常见的口型。因此,可以说唐代瓷器中存在芒口瓷器。 除了芒口瓷器,唐代瓷器的种类还有很多,如官窑的青白瓷、汝窑的定窑、定窑的白瓷、哥窑的...
定窑芒口瓷器创烧于北宋中期,在烧制芒口定窑瓷之前,宫廷使用了采用匣钵装烧工艺烧制的没有芒口的定窑瓷器。这些非芒口定窑贡瓷,由于生产量底,成本较高,烧制时间不长,当时烧制的数量就比较少,至今已近千年,完整器存世量十分稀罕。而芒口定窑瓷器采用覆烧工艺,烧制数量很大,所以存世量相对较多。可以肯定地说,胎釉都...
无锡市博物馆是一座综合性地方历史艺术博物馆,位于惠泉山下,古运河畔,占地面积7000多平方米,是省内颇具影响的地市级博物馆,园内北侧是是周怀民藏画馆,后又在主建筑内增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