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点绛唇 元好问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⑴词多富情趣,而宋诗多理趣。请从作品中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诗之情趣是...
(2)语淡情浓,说明作者不忍春逝,着意到梦中寻觅春天的踪迹,正可见(现实世界中)春逝之无可挽回,起结回环,结句更凸显此词蕴藉之特点。 阅读下面的诗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三月晦日偶题 秦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点绛唇 元好问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注释①三月晦日:即暮春三月最后的一天,过来这天,意味着时令进入夏季。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后两句,反振一笔,如异峰突起,醒人耳目。繁华似锦(“芳菲”)的春天归去,又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呢?那“阴阴”的“夏木”同样“可人”呢!诗人的...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1)诗歌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人们对春去的伤感之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2)结合全诗分析这首诗与其他诗人所写暮春之景的诗歌表现的情感有何不同。 答: 答案 (1). 拟人手法,因为新陈代谢,是自然运行的铁的规律!但那些“痴心儿女”却想...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是出自《三月晦日偶题》中的一句话,作者是宋代的秦观。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的下一句是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的意思是: 翻译含义1:各个季节的风物景色不断递换,变化常新;痴心的男女总是苦苦挽留春天。
夏木阴阴正可人。 译文 各个季节的风物景色不断递换,变化常新;痴心的男女总是苦苦挽留春天。 那五彩绚丽的花朵凋谢何必感到遗恨,夏天的树木,浓密葱绿,正称人心意! 注释 晦日:农历每月最后的一天。 节物:各个季节的风物景色。 儿女:...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点绛唇 元好问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小题1】《点绛唇》一词起句“醉里春归”与结句“梦里寻春去”颇有艺术韵味,请结合词句具体分析。(5分) 【小题2】 词富情趣,宋诗多理趣。请从...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点绛唇 元好问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1)词多富情趣,而宋词多理趣。请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5分) ...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出自宋代秦观的《三月晦日偶题》 原文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秦观(1049-1100)字太虚,又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世称淮海先生。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人,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秦观一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16 .诗歌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人们对春去的伤感之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4 分) 17 .结合全诗分析这首诗与其他诗人所写暮春之景的诗歌表现的情感有何不同. (6 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