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占补平衡节余指标,是指在进行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时,按照“占多少,补多少”的原则,所应补充的耕地数量和质量相当的指标。这一指标是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确保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基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三十条,国家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
国家统一制定跨省域调剂节余指标价格标准。 节余指标调出价格根据复垦土地的类型和质量确定,复垦为一般耕地的每亩30万元,复垦为高标准农田的每亩40万元。 节余指标调入价格根据地区差异相应确定,北京、上海每亩70万元,天津、江苏、浙江、广东每亩50万元,福建、山东等其他省份每亩30万元(调剂指标来源...
土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是指在土地整治过程中,通过拆旧建新、土地复垦等方式,将建设用地指标和耕地保护指标进行增减挂钩,最终形成的节余指标。具体来说,就是在一定区域内,通过减少建设用地,增加耕地面积,达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节约集约利用的目的。这种指标可以用于其他区域的建设项目,从而平衡不同地区的土地资源需求。
在土地增减挂钩项目中,通过整理复垦等方式节约出来的建设用地指标,即节余指标,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交易。交易收益主要来源于节余指标的市场化流转,这部分收益应当用于支持乡村振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被征地农民的补偿和安置等。 需要注意的是,土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交易收益的具体分配和使用,还需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此指标的意思是土地管理指标。土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是指在国家对土地利用进行规划和管理时,根据实际情况对各地区的土地使用计划进行调整的一种指标。主要通过比较各地区的土地供需状况,确定每个地区是否存在土地过剩或不足,并相应调整该地区的土地利用计划。具体而言,当某个地区存在土地过剩时,可以将其多余...
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是指通过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节余可用于城镇建设的用地指标。结余指标的流转是由于拆旧地块必须大于建新地块,通过增减挂钩一般会产生多余的耕地指标,多余的耕地指标可以进行流转。《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管理办法》也做出了规定,对“三区三州”及其他...
一、本办法所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是指原“三区三州”及其他深度贫困县、国家乡村...
挂钩节余指标注重全民经济,特别是社会福利投入的3个主要方面:一是加大福利投入的程度,增加就业率,促进劳动力技能的提高;二是将生活水平提高到更宽泛的尺度,更全面地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三是改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对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政策。 挂钩节余指标是一种政府管理水平监督方式,旨在推动政府为实现社会责任、...
现制定结转使用前3年节余指标操作规范,适用于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 单位需在每年决算后30个工作日内完成结转指标核查,由财务部门牵头,业务部门配合提供原始凭证。核查范围包括预算项目执行进度、资金实际支付情况、合同履行状态等要素。核查结果须经单位领导班子集体审议,形成《结转资金确认报告》并附项目验收证明...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设立5年过渡期,过渡期内继续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为规范开展此项工作,制定本办法。 什么是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 指原“三区三州”及其他深度贫困县、国家乡村振兴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