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国实行歧视政策的后果是,原孙可望余部(包括艾能奇旧部)、刘文秀余部(兵马虽然少,但也有一定影响力)与他隐隐对立。内部分裂,导致了后来艾能奇的旧部、刘文秀的旧部与李定国分道扬镳,加速了抗清斗争的失败。 四、身后之事 艾能奇死后,由于儿子艾承业年龄尚小,无法担当起统兵大任,孙可望以其所部兵马划归冯双礼统领...
艾能奇:大西军第一猛将,英年早逝的“烈丈夫”艾能奇,陕西绥德人。明末陕西大旱,明廷仍重税,民变频仍。1630年,张献忠在定边起义,号“八大王”,开仓济民。艾能奇幼时加入,因年龄与张献忠子相仿,被收为养子,悉心培养。艾能奇自幼从军,善兵法且勇猛,被誉为大西第一猛将,后升平南将军。1644年张献忠入川称帝,...
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只得收拢残部自顺庆、定远、突围至佛图关,这才摆脱清军追击。就在这时,明军将领曾英率水师截断大西军西撤通道,关键时刻,艾能奇再次发挥“拼命三郎”的勇猛顽强作战风格,亲率敢死队,乘小船攀登上明军大船上与其展开肉搏战,并一箭射杀明军主将曾英,明军大溃,大西军得以顺利突围至...
艾能奇,字云枝,陕西绥德人。崇祯年间从义军,以骁勇善战,射术过人,被献忠收为义子,故改姓张。甲申年,大西军入蜀,张献忠称帝,改元大顺。张能奇任定北将军[1],封定北王[2],奉命领总兵五员,马步兵五千,出镇保宁。 大顺元年(1644)七月,大顺国四川节度使黎玉田与怀仁伯马科据保宁。艾能奇攻绵州不克,令李定国代之出...
历史知识> 艾能奇 一作艾云枝、艾奇能。明末清初陕西绥德人。张献忠义子。顺治元年(1644),大西国立,封定北将军,与李定国、孙可望、刘文秀合称四将军。献忠死后,与诸将率大西军余部数万人,经川东入云贵,据昆明联明抗清,称定北王。永历元年(顺治四年,1647)领兵进讨东川(今会泽)土司禄万钟,遇伏中箭死。
在大顺元年(1644年),张献忠在四川成都建立了大西政权,其中定北将军艾能奇与孙可望、刘文秀、李定国并列“四将军”。张献忠称帝后,艾能奇被封为定北王。大顺三年(1646)张献忠在西充去世后,“四将军”率领军队进入云南,准备与南明小朝廷联合抗清。永历元年(1647年),艾能奇进攻东川(今云南会泽)。军队行进...
艾能奇,旺公第8世孙,字画一,生于明万历7年(1579年),崇祯年间参加张献忠农民起义军,因能征善战,于1643年被张献忠封为定北将军;崇祯16年(1643年)封为大将军;17年,起兵勤王,以军功被桂王封为延安王;于1647年进攻抗命的东川土司禄万钟,遇伏中箭;于1649年在云南省昆明市去世。陕西省米脂县人。
汉语词典> 艾能奇 明清之际农民起义军将领。张献忠义子。以勇猛著名。大顺元年(1644年)任定北将军,与李定国、刘文秀、孙可望合称四将军。后封定北王。献忠死后,四将军引兵入滇,准备联明抗清。永历元年(1647年),他率兵进攻抗命的东川土司禄万鍾,遇伏中箭而死。
艾能奇(?-1647年),一作艾云枝、艾奇能,又名张能奇,大西皇帝张献忠的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