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人》 喜欢(533) 评论(1) 分享到微信 时间和晚钟埋葬了白天,乌云卷走了太阳。向日葵会转向我们吗。 喜欢(412) 评论(3) 分享到微信 Time present and time past 现在与过去的时光 Are both perhaps present in time future 也许均会在将来重现
――托马斯?艾略特 《空心人》 11、 我们在资讯里面失去的知识,到哪里去了?我们在知识里面失去的智慧,到哪里去了? ――艾略特 、 谁信任我们,谁就在给我们以教诲。 ――艾略特( ★闪$点情 话网) 13、 What makes life dreary is the want of motive. (George Eliot )没有了目的, 生活 便郁闷无光。
这使人想起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一句名言:“凡是不能说的一切,只能保持沉默。” 《荒原》之后问世的《空心人》标志着艾略特精神历程中死气沉沉的中心。诗中人们的经验没有形式,甚至没有噩梦的形式,支离破碎,毫无意义。这是一个死了的王国,美的幻想不再出现,毫无挽救的希望。“荒原”中的人成了空心人,“世界就是...
她在书中开篇直接引入艾略特所创造的概念“听觉想象力”,并以此为立足点,比较斯宾塞、弥尔顿、莎士比亚以来多位重要英语诗人的诗艺差异和风格演变,并从艾略特的《荒原》经《空心人》《灰星期三》转而进入《四个四重奏》文本的每一分部细节展开对诗人风格气质之嬗变以及语词之本质的思考。所谓“大诗人”正是仰赖听觉...
诗结束时,艾略特引用了某一优波尼沙士经文的结语,“出人意料的平安”。荒原究竟是否得到了拯救,诗故意写得含含糊糊,模棱两可。这使人想起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一句名言:“凡是不能说的一切,只能保持沉默。” 在《荒原》之后问世的《空心人》标志着艾略特精神历程中死气沉沉的中心。诗中人们的经验没有形式,甚至没有...
她在书中开篇直接引入艾略特所创造的概念“听觉想象力”,并以此为立足点,比较斯宾塞、弥尔顿、莎士比亚以来多位重要英语诗人的诗艺差异和风格演变,并从艾略特的《荒原》经《空心人》《灰星期三》转而进入《四个四重奏》文本的每一分部细节展开对诗人风格气质之嬗变以及语词之本质的思考。所谓“大诗人”正是仰赖听觉...
她在书中开篇直接引入艾略特所创造的概念“听觉想象力”,并以此为立足点,比较斯宾塞、弥尔顿、莎士比亚以来多位重要英语诗人的诗艺差异和风格演变,并从艾略特的《荒原》经《空心人》《灰星期三》转而进入《四个四重奏》文本的每一分部细...
《空心人》开宗明义即声明“我们是空心人/我们是稻草人”。这些荒原人“声音”是“干涩”的,“力量”是“瘫痪了的”,“姿势”是“无动机的”,“在这个空空的山谷里”,没有但丁与贝亚特里齐在天堂相遇的“眼睛”,历史、思想、创造、存在,到处“落下了阴影”。诗人最后总结:“世界就是这样告终/不是砰的一响,...
海伦 · 加德纳承认,艾略特作为文学评 论家的观念对她的批评理论产生了重要影 响.作者在书中开篇直接引入艾略特所创 造的概念 "听觉想象力",并以此为立足 点,比较斯宾塞,弥尔顿,莎士比亚以来多 位重要英语诗人的诗艺差异和风格演变, 并从艾略特的《荒原》经《空心人》《灰星 期三》转而进入《四个四重奏》文本...
它在一个复杂的象征框架中通过极其强烈 的暗示和多层次、多侧面的意象展示了战后西方 文明的危机和传统价值观念的崩溃,反映了整整 一代人理想的幻灭和精神的失落。 《荒原》发表后,他陆续发表了《诗集,1909— 1925》(1925)、《空心人》(1925)、《东方博士 的旅游》(1927)《西缅之歌》(1928)等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