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词艺术的曲折与直致 曲折和直致是诗词艺术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形式,二者各有千秋,但东方文化的审美取向却偏重委婉曲折,如赏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 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指出:“凡做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孔子也有论语:“情欲信,词欲巧。”巧即为曲折。大概孔夫子是最早参透...
孔子提出的“兴”、“观”、“群”、“怨”这一诗歌欣赏心理分析框架,深刻揭示了艺术欣赏的复杂性。他不仅看到了艺术欣赏中多种因素、多种内容的交织,更强调了诗歌对人的精神的感发作用。在孔子看来,“兴”作为这一框架的首要位置,突显了艺术作品在激发、净化、升华人的精神方面的独特价值。
闻一多诗论的核心在于其“三美”理念: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 音乐美 音乐美强调音节和韵脚的和谐,通过在《死水》中运用整齐而富变化的九个音节的诗句,增强了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例如,在《死水》一诗中,闻一多巧妙地运用了音节和韵脚,使得全诗五节二十行,每一行均由九个音节组成,既整齐又富有变化,读...
对偶是中国传统诗词最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春日迟迟,卉木萋萋”,“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在《诗经》中,对偶的句子俯拾皆是。随着诗歌艺术的发展,这种艺术手法更是得到了诗人们的广泛应用。在汉武帝刘彻的《秋风辞》中,“泛楼船兮即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在诗论和艺术中坚守独特视角的践行者赵翼 探讨如何在诗论和艺术中坚守自我,不随波逐流。继上期探讨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后,我们进一步深入诗论诗道,探讨如何坚守自我,不随波逐流。△ 诗的内容解析与注释 赵翼的《论诗五首·其三》是探讨这一主题的经典之作:眼中有独见,不随艺苑盲从。 矮人观戏,...
《小文一文》诗论104:关于文学性的趣味性的论述和口语化演化 ——艺术是对未知的一种探讨和深入追寻。文学性只有趣味性不同,没有什么高级,非高级之割裂,趣味性高者,时间性来说受众相对就多些。趣味性低些,时间性来说受众相对偏少。这个就看写文字者的趣味性和所追求了。人的趣味性,口味是会有一个周期性...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叠词艺术:从诗论到词论的美学探索 中国古代文论中,对于叠词的运用有着诸多精深的见解。这些理论不仅深刻剖析了叠词在文学创作中的独特美学意义,还系统总结了其运用的规律和方法。接下来,我们将从诗论、词论以及曲论等多个维度,整理并阐述这些宝贵观点,同时辅以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实例,以期为文学教学...
#诗论# 【诗是一些优质的梦 | 12位法国艺术家谈“什么是诗?”】我认为诗是一些优质的梦,它是做梦的,艺术也让人做梦。 ~ 诗是一种只流动于诗人之间的物质。但所有人都是诗人。——夏尔•雷内特(歌手,作曲人),...
诗论主张“点铁成金”“夺胎换骨”,强调学古创新,注重法度与炼字用典;创作艺术成就体现为奇崛拗峭、瘦硬生新的风格,善用拗律与典故,开创江西诗派,代表宋诗典型,影响深远。 1. **诗论判断**:黄庭坚诗论核心为“点铁成金”(提炼前人语言自出新意)与“夺胎换骨”(化用前人意境另辟蹊径),强调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①我们谈到诗歌艺术,谈到审美的“隔”与“不隔”,自然要想起著名诗论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阐述的境界。他的“不隔”说,是对古人诗境的一种极高评价。“不隔”即清晰、鲜亮、逼真、生动,让读者有一种亲临实境之感,而非雾里看花,这里指描述的确切与鲜活,其情其境宛如眼前,“不隔”是诗人处心积虑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