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友生,1994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生物教育专业;1999年获中国科学院上海脑研究所神经生物学博士学位,师从痛觉研究领域巨擘赵志奇教授。1999-2006年,美国耶鲁大学麻醉学系和神经生物学系(David A. McCormick教授实验室)博士后、Research Scientist。2006-2013年,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建立神经网络功能研究组,研究员。2013-...
获得一健康基金优秀教师奖,复旦大学青年五四奖章,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优秀教师。彭勃研究员主要关注中枢神经系统内小胶质细胞的更替(包括细胞的衰老、死亡和再生等)、细胞重编程,以及在多种神经退行性病变中以小胶质细胞替换/移植为思路开展干预和治疗的全新策略。此外,课题组关注小胶质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稳态维持中的...
01复旦大学彭勃和舒友生团队在eLife期刊发表研究论文,揭示了小胶质细胞对麻醉诱导和觉醒过程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 02研究发现,小胶质细胞通过调节神经元网络在特定脑区域发挥调控作用,影响麻醉状态的维持和觉醒过程的恢复。 03实验结果显示,清除小胶质细胞后,小鼠进入麻醉状态的时间延长,恢复觉醒状态的时间缩短,这一现象在...
近日,复旦大学彭勃和舒友生教授团队在《eLife》杂志上发表了文章“Microglia facilitate and stabilize the response to general anesthesia via modulating the neuronal network in a brain region-specific manner”,报道了小胶质细胞对麻醉状态的调控及其机制。 该研究首次证明小胶质细胞是麻醉过程的重要参与者,小胶质细胞...
复旦大学脑科学舒友生团队待遇如下:1、提供五险一金,节假日福利多,工作环境优良。2、团队管理有序,薪资高,人性化管理。
本文转自复旦大学脑科学转化研究院 一、小胶质细胞在全身麻醉过程中的身份尚不明确 Science杂志在创刊125周年之际,主编唐纳德团队提出未来25年亟待解决的125个前沿科学问题,其中就包括探索全麻药的作用机制这一重要问题1。由于临床常用麻醉剂的靶点集中表达在神经元上,如丙泊酚作用的GABAA受体、氯胺酮作用的NMDA受体、右美...
复旦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教育部科技领军人才团队负责人,上海领军人才,曙光学者,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青年)。担任脑科学转化研究院院长助理,教育部免疫炎症疾病原创药物医药基础研究创新中心副主任,中国细胞生物学会神经细胞分会副会长。获得一健康基金优秀教师奖,复旦大学青年五四奖章,复旦大学上海...
2024年11月11日,复旦大学脑科学转化研究院、华山医院及华东师范大学的联合研究团队在《神经元》(Neuron)期刊上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成果,该研究不仅首次揭示了致痫性胶质瘤中肿瘤与神经元的复杂相互作用机制,还为癌症与神经科学的交叉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更在癌症基础转化研究领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2023年11月,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与附属邵逸夫医院赵经纬教授团队,与复旦大学脑科学转化研究院舒友生教授及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韩磊博士等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IF16.6)在线发表题为“GDF11 slows excitatory neuronal senescence and brain ageing by repressing p21”的研究论文。本研究发现生长分化因子11(GDF11)...
然而近日,来自复旦大学脑科学转化研究院的舒友生团队联合合作团队发现,一种特定波长的中红外光(也是特定频率的电磁波)在遇到大脑神经细胞上的一个小零件(钾离子通道中负责离子选择性的离子筛)时,产生的共振效应却能“化悲剧为奇迹”——改变神经细胞放电的过程,甚至影响动物感觉-行为的信息加工过程。舒友生团队将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