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是传播学的经典作品,在之前的中文译本里也被翻译为《公共舆论》。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发生这样的情况。 一件事情突然引爆网络舆论,人们群情激愤,谴责事件中的一方。可是没过两天,这件事突然又反转…
今天接着讲:“是什么导致舆论偏离现实?” 这要从个人和群体这两个层面来说。 先说个人层面。 有两个主要因素会导致一个人拼凑出来的拟态环境偏离现实。 第一个因素是:信息不对称 首先传播者会刻意保密不让公众知道。比如现在经常有报道说,互联网平台利用大数据杀熟。同样的订单,会员会比非会员的价格贵。那么这些...
李普曼舆论学解读.doc 一、作者简介 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1889—1974),美国著名的政论家、专栏作家,传播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在宣传分析和舆论研究方面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其他重要的早期传播学人物不同,作为哈佛大学的毕业生,李普曼从未执过大学的教鞭。但就大众媒体在构成舆论方面的作用而言,...
这让我意识到,刻板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需要我们时刻保持警惕。🌍 此外,书中还探讨了民主主义与舆论的关系,以及新闻的公开性和形态等问题。这些内容让我对民主主义有了更多的思考。💪 最后,书中还提到了一些关于情报工作的内容,如何调整自己行为适应新环境,以及情报部门的独立条件等。这些内容让我对情报...
舆情影响分析:如何解读公众情绪与舆论风向 了解舆情影响及其背后的机制,本文详细解析了舆情的形成过程、影响因素及舆情分析的有效方法,帮助企业和政府更好地应对公众情绪,优化舆情应对策略。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舆情的形成与传播对社会各界的影响越来越显著。无论是企业、政府还是个人,舆情都不仅仅是一个信息现象,更...
所谓的“公众舆论”,只是一些依靠虚拟环境做出来的反应,并不可靠。 5/29 • 把关人的存在 社交圈子的分隔 注意力的稀疏 图像的编码与词语的解码 6/29 •一种先入为主根植在我们的思想与情感中的观念。 •一种屏蔽,遮蔽事实。 •成见与事实之间,存在一个盲点。
上述对新闻舆论内涵特征的解读分歧,主要源于对新闻舆论主体认知和确定的不同意见,这也是新闻舆论决定论和反映论在概念认知上出现摇摆的根本原因。 “三个主体”协同增强舆论效果 决定论和反映论要阐述的是新闻舆论主体的身份认定。笔者认为,新闻舆论并不是由单一主体建构而成的,而是由上位主体、本位主体和下位潜在主体共...
解读《舆论学》一、作者简介 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1889—1974),美国著名的政论家、专栏作家,传播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在宣传分析和舆论研究方面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其他重要的早期传播学人物不同,作为哈佛大学的毕业生,李普曼从未执过大学的教鞭。但就大众媒体在构成舆论方面的作用而言,他是最...
2016年4月19日,习总书记在主持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时指出,建设网络良好生态,发挥网络引导舆论、反映民意的作用;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是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不断提高这项本领。无疑,处置此次事件也应该遵循习总书记的指示,朝着切实解决问题的方向,...
4月17日,德国佛教联盟关于“吮舌门”事件发布声明,认为“十四世达赖只是普通人,而人都会犯错,因此各大媒体对十四世达赖的口诛笔伐是夸张的,应从不同的文化视角解读十四世达赖此番行径。”笔者认为,十四世达赖 “天真无邪”的虚伪解释和逾越界限的实际举动,形成强烈对比,它不仅超出常人认知,亦涉嫌违法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