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是守仁晚年经历了百死千难的磨难之后提出来的立身处世的要诀,是他思想的最简要概括。他以前提出的格物说虽切于实用,但缺少头脑;诚意说虽抓住了要害,但是未显本体;知行合一说则比较浮泛,未能指出良知本体。而致良知这个命题既包含了本体(良知),又包含了功夫(致),因此最能体现王学的整个精神。良知...
“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知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
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致良知是由“致”和“良知”两个词组成的。其中,“致”表示引导、指引的意思,“良知”指人们内心深处的良心,即人们对善恶、对是非的判断能力。致良知的含义是指引人们去做正义、善良的事情,遵循内心的良知去行动。使用场景(Usage Scenarios):致良知常用于道德教育、伦理讨论等场景中。
王阳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致良知”的理论体系。他认为,良知是人人具有的道德意识和最高本体,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良知既是知是知非的“知”,又是指导我们行动的内在准则。“致良知”的过程,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使我们在面对各种情境时,都能依据良知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行动。这...
王阳明有自己的解释,按照四句教的说法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所谓的“致良知”,在他看来,就是知善知恶,也就是说,彻底的了知善与恶的起因与真相就是“致良知”。说白了,就是内心天然知道的是非善恶就是“致良知”。因为在王阳明看来,人人都是圣人...
阳明心学的三大核心观点,分别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致良知”三字,是阳明先生晚年提出的观点,也是他一生思想的最终旨归。阳明先生曾对其子正宪言道:“吾生平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致良知”究竟是什么意思?其思想渊源是什么?何以称为“孔门正法眼藏”?“致良知”的思想渊源 1、孟子:...
“致良知”是中国明代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王阳明提出的哲学观点,“致良知”是阳明先生“心学”的主旨。何为“良知”?“良知”最早是儒学代表人物孟子提出的。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孟子说:“人...
“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重点,“致良知”是他思想成熟后所大力提倡的工夫,这从明代起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为了深入了解王阳明致良知的原本思想,我们有必要对致良知的基本涵义进行深度剖析。王阳明是以至、极、尽之义来解释“致”字,也就是说,“致良知”就是扩充推行自己先天禀赋的、发见于日用之中的良知,使良知...
王阳明是心学大家,他悟道之后说到了“致良知”,就是做人做事,不要被一些世俗的功名利禄的思想捆绑住,要恢复人的本性率真。“天地万事万物由道而生,由道而蓄。”可见,天地大道是不可违背的。通俗易懂地说,就是不要做勉为其难的事,不做违背了自己良心良知、本性本心的事。“致良知”中的“良”,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