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提到,“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这段话深刻探讨了人的天性与教化的紧密联系,以及真诚与明理之间的相互作用。它所传达的儒家智慧,对于我们理解人性与教育的关系、修养身心与培养品性,都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引导。 起始于“自诚明,谓之性”的阐述,强调了诚——这种内心的真挚与...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视频播放量 145、弹幕量 1、点赞数 3、投硬币枚数 0、收藏人数 2、转发人数 1, 视频作者 昱慧教育, 作者简介 君子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相关视频: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
《中庸》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戾,谓之数。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原话应该是: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由真诚而自然明白道理,这叫做天性;由明白道理后做到真诚,这叫做人为的教育。真诚也就会自然明白道理,明白道理后也就会做到真诚。
自诚明[1],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注释】 [1]自:由于。 【翻译】 由于内心诚实而明察事理,这叫作天赋的本性;由于明察事理后达到内心真诚,这叫作后天的教育感化。凡心真诚也就会自然明察事理,而明察事理也就会做到内心诚实。 【思想】 这一章继续谈论“诚”的问题。人或者天生具备...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②;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③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④矣。 【注释】 ①明:明白事理。 ②尽其性:发挥天生的本性、所有的潜能。 ③赞:赞助,帮助。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这句话源自儒家经典《中庸》,深刻揭示了人性与教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其中,“自诚明”指的是由于天生具有道德觉悟而自然产生道德认识,这是圣人本性所固有的,体现了人性本然状态中的真诚与明智的统一。而“自明诚”则是指通过教化引导,...
“明”字,指明白。 《中庸》说:“天命之谓性”,认为人性来自于上天的赋予,而真诚乃是“天之道”。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明”的过程,或者说,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人性的发展、健全、完善过程,就叫做“自诚明,谓之性”。这个过程也就是“率性之谓道”;《中庸》又说:“修道之谓教”,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诚则明”提供了成为诚者或圣人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明则诚”提供了成为诚者或圣人的可能与路径。#国学文化 - 秦合舫国学管理智慧于20240603发布在抖音,已经收获了2.8万个喜欢,来抖音,记录美好生活!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自,由也。德无不实而明无不照者,圣人之德。所性而有者也,天道也。先明乎善,而后能实其善者,贤人之学。由教而入者也,人道也。诚则无不明矣,明则可以至于诚矣。 中庸作三大节看,十二章以下为第二节,此以下为第三节。子思承上章夫子天道人道之意而...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周·子思《中庸 · 第二十一章》#中庸##人间阅读# 【译文】由真诚而自然明白道理,这叫做天性;由明白道理后做到真诚,这叫做人为的教育。真诚也就会自然明白道理,明白道理后也就会做到真诚。 每天读一首古诗词超话 û收藏 7 ...